11月26日:杭州驶入地铁时代
总提要
解说:地铁1号线开通,杭州驶入地铁时代。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居然现在才开通地铁,才有地铁,一切的不可能似乎都成为可能。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我速度快了时效提高了,准确率提高了,乘坐也舒适了。
陈永潮(市民):双十一的时候网购了一辆折叠自行车。
解说:杭州驶入地铁时代,《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杭州地铁集团土建副总工,综合管理部部长张金荣;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陈茜;资深媒体人王群力;市民陈永潮;市民余茜。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我是郑煜,杭州的地铁1号线已经正式开通了,随之而来杭州也就进入了一个地铁时代,对我们杭州的老百姓来说,这个时候出行又多了一种选择的方式,随着1号线的正式开通以后,我们的生活也会为之而改变,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地铁开通首日的一些情况,老百姓对1号线又有怎样的印象。
VTR
解说:地铁开通时间原本定在,11月24号下午两点半,可是12点不到,在武林门站口,很多市民就已经早早等待了,家住九堡的王女士,特地带着在茅以升小学念书的儿子,来乘坐地铁,她说今后就能每天坐地铁出行,自家的生活方式也将变得更加便捷。
王女士(市民):出行时间一般坐公交车半个多小时,坐地铁十多分钟应该够了,今年70岁的孙大伯,一直关注着杭州地铁建设的进程,还特地制作了一份,杭州地铁全进程全辑,平时只要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相关的新闻,他都会搜集下来。
孙大伯(市民):一开始就盼,盼到今天了,盼到今天了,高兴。
解说:地铁方面鉴于市民高涨的热情,也是将开通试运营的时间,从两点半提早到了一点半,闸门一开启,不少市民小跑着来到了自动售票机前,市民徐先生头一波,买到了两张去往湘湖方向的地铁票。
徐先生(市民):第一波买到地铁票的,是无人售票买的,一开始还不会操作,很方便一学就会。
解说:很多市民告诉我们杭州地铁的开通,不仅改变了出行方式,也使他们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市民:交通越来越不用拥堵了,出行越来越方便了。
市民:感觉更像国际化的都市了,在自己身边肯定觉得很亲切。
主持人郑煜:今天到《我们圆桌会》来,我相信绝大部分都坐过地铁了,在这儿对杭州地铁,有什么初步印象,吴老师?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概括成六个字,小巧、精致、热闹。
主持人郑煜:小巧、精致、热闹。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热闹就是它的视觉系统和声音系统,都很热闹。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 我也是感觉小,第二个有些站印象还是比较深的,在中转站有一些壁画是蛮漂亮的。
余茜(市民):我以前对地铁的认识,来自于在北京生活那些年坐地铁的感受。回杭州来感觉杭州地铁挺漂亮的,特别的新,特别的干净,那种氛围给大家特别崭新的一种感觉。
主持人郑煜:永潮你一直关注地铁,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陈永潮(市民):总体感觉杭州地铁跟北京、上海地铁一样,比较宽敞明亮,也比较新,而且大部分市民有一个疑问,B型车可能会小,我坐了以后整体感觉还可以。
张金荣(杭州地铁集团综合管理部部长):对小这个我想说两句。我们的车辆选择,是根据整个客流预测来的。杭州当时的客流预测,高峰段每小时是32000人,我们选择这个系统B型车六辆编组,到超载的时候可以达到42000人,满载可以达到37000人,就是单方向,车型的选择和车辆的编组,都是根据运能的需要来的。实际上北京地铁所有的线路,全部是B型车,上海地铁几条主干线是A型车,但也有B型车,甚至有C型车,包括成都、苏州。最近的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以B型车为主,北京所有的线路都是B型车,现在A型车跟B型车最大的差别,车厢宽度长了20公分。
主持人郑煜:我们来看一个题板,我们看到这个题板是关于1号线客流量预测分析的,有两组数据。一组是杭州市规划局给的,在1号线开通的时候,沿线居住的人有90万人,就业岗位是60万人,每天可以达到22万人。下面这个数据是刚才张总给的,就是地铁集团给的,每一辆车一小时单方向30趟,可承载37000人,高峰的时候42000人。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上面这组数据,包括我在地铁1号线的沿线,相对服务水平比较高,出行完全可以依靠地铁来出行的,在这部分沿线这一带,这是第一。这是岗位和居住人口,通过客流预测模型分析以后,在这里面将近有22万的人流需要坐地铁,因为还有小汽车,有其他公交车,这是上面说清楚近期的运量需求。下面这个讲的是地铁1号线一旦开通,运输的能力有多少.这个图直接的感观给我看,22万人的出行,它的运能远远大于这个,这肯定是必然的,地铁实际要20年到50年,所以初期是一个比较小的量,运能肯定是要大于现在所需的运量,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沿线的居住跟岗位,我们沿线还有火车站,还有商场,还有其他的。所以这只代表一种,居住跟工厂的布局,跟地铁1号线的硬需求这块。
主持人郑煜:刚才我们谈到,无论刚才陈工说的布局也好,还是地铁的大小也好,其实已经涉及到1号线地铁开通以后,对杭州整个交通,会不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再来看一个题板。这个题板是有关于浙工大对市民做了一个调查,有关于地铁1号线开通以后,市民们对地铁开通以后,他们觉得地铁会对他们的交通方面有哪些影响。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交通拥堵的,还有出行便利,节约时间的,还有是影响到其他交通手段,会带来竞争。比如说这里面可能涉及到跟公交、出租车之间的竞争。第三是局部区域的拥挤,如地铁站。在这个过程当中,请今天的专家一个一个来探讨,来看看1号线开通以后,会不会对我们的缓解交通,有一定的作用。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 我估计不太会,为什么。我现在的六个字放这里,很期待,不依赖,像我肯定还是选择开车,因为它最快,最叫得应。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不管怎么样增加了一种交通方式,不管怎么样增加了一种交通方式,肯定可以疏散一定的交通流,总体上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应该是可以达到的,但是至于有多少的量,估计还很难测算。另外一个下面占15.4%的人,他认为会局部的拥挤,局部的拥挤除了地铁站以外,更大的可能性,因为有了地铁以后,像临平、下沙、萧山等等这样一些地方,本来进城的频率不是很高的人次,可能因为有地铁以后,更多的甚至随机性的通过地铁,集聚到市中心。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 现在有票价杠杆,票价控制他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倒是担心市中心区域,特别是武林门这个区域。
主持人郑煜:你觉得市中心更堵了。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可能会更堵。
主持人郑煜:陈工,您看看,刚刚吴老师这样说您怎么看。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第一个从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交通拥堵。你所说的缓解交通拥堵,其实是道路交通拥堵,就是车辆的拥堵,这不光是我们一个城市,世界上的一般规律,地铁建完以后马路上交通车辆,寄希望于它明显少下去不太可能的,这是各国的经验,并不是我们。从我们现实来考虑是什么,比如说我们这条地铁线建成以后,两头的距离比较长,我们的1号线和人家不一样。但是长距离的一些出行,比如说刚才讲的,下沙也好,主城之间的,服务范围距离,车站与车站很近的人,可能会放弃小汽车来坐地铁,但是这部分人,在客流量里面是非常非常少的,是感觉不出来的。第二个杭州现在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在市民中不到20%,在市民中不到20%。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大概是17%多。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因为每年我们都做居民出行调查,任何一个国家,再是公交优先的国家,小汽车出行一定是有相当的比例,你说对不对。所以今后经济水平发展还有一定的趋势,所以要想通过地铁开通,中心堵的地方会不堵,这个我们不能期望,太理想主义了,毕竟不是门到门,这是第一个。但是不等于说对第二个问题没有效果,地铁开通以后最大的好处,是以公交出行或者是自行车出行的人,他出行一个是时效提高了,速度快了,时效提高了,准确率提高了,乘坐也舒适了,有一部分吸引过来了。坐公交的人跟骑自行车的人,他的出行效率会提高,他的出行服务水平会提高,这是最大的得益者,第三个你刚才说的交通竞争。
主持人郑煜:我特别想听听张总的,因为他是地铁集团的。我想问一问张总,大家说到会和其他交通形成竞争,比如说公交或者出租车,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这是一种竞争关系,还是其他关系。
张金荣(杭州地铁集团综合管理部部长):实际上在其他城市也发生过,地铁跟公交竞争,特别像北京原来13号线,建成以后在郊区,顺着线路的上方,就布置两条公交线路,恶性竞争也发生过。杭州这边市里面,这个问题考虑得比较早,在今年四五月份就开始做公交配套,一个地铁沿线,平行距离比较长的公交线路怎么调整。第二个我到了这个站,最后一公里怎么解决,现在在一些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可能布置一些短途的接驳巴士,整个这次公交线路调整大概有一百条,我们在地铁比较短途的,或者客流量比较大的,还配一些公交首末站,社会停车场,还有基本上每个站都配了公交自行车,沿线的可能会调整,但是垂直的接驳的短途公交会配强。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 这就是杭州建地铁建得晚的好处,吸取了人家的教训。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一个是吸取人家的经验,另外一个适度的竞争是好事情,在这个方面我们千万要把握,运能不能浪费,我们本身就运能不够,适度竞争力服务水平提高。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看很难避免恶性竞争。
主持人郑煜:吴老师又提出异议了。
余茜(市民):我其实觉得吴老师您有点多虑了,就像现在地铁开通了以后,最主要的对市民来说,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像地铁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出行办法,对我们来说我更注重的是一些感受上的东西,我出行有更多的选择了,时间更有保障了。
主持人郑煜:所以你不管它竞不竞争,只要我出行多一个选择,对我来说是有利就好。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我觉得如果说是垂直跑的,你肯定跑不过地铁,因为它速度快,老百姓肯定要准点,要速度高。但是反过头来,地铁它有它的局限,它车站间距大,它在杭州来讲还没形成网,如果说随意去竞争,我认为从根本上讲肯定是公交吃亏,肯定是公交吃亏。所以对这个问题,政府要适度把握,最后我觉得是自我去平衡这件事情。
分提要
解说:地铁一响,黄金万两,地铁将给我们带来多少商机?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这个地铁实际就是一个大的动脉,当然是活力增强了。
余茜(市民):那咱们赶紧人跟线走,赶紧去那买房吧。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这还真是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赶快到那边买房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解说:杭州驶入地铁时代,《我们圆桌会》继续关注。
主持人郑煜:在这个过程当中,刚才说到它对交通的影响,我不知道大家在乘地铁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很多现象,在地铁站的出口和入口,包括沿线的店铺之间,我看到了很多的广告牌,我看到了很多投资的东西。这也是大家在提出地铁时代的时候,就有人在说地铁时代来临,地铁的经济也在蓬勃发展,随着地铁1号线的正式开通以后,地铁的商机也来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片子,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VTR
解说:其实早在地铁规划刚刚公布的时侯,许多有心的商家便盯上了地铁口附近的商铺,租金也是水涨船高。比如滨江地铁站滨和站,周边的不少商铺少则涨了20%,部分商铺在几个月内,租金甚至涨了一倍。这家利娟商行,就在滨江地铁站出入口旁边,萧山的许祖常在这里做了四五年生意,许祖常说以前自家商铺租金只要10万,现在涨到了20万。
许祖常:大概涨了一半左右,地铁开通以后希望生意好一点。
解说:地铁口附近的月明路和春晓路一带的社区店铺,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稳定的客群,所以商铺的租金每年都以10-15%的,固定幅度上浮。但是从今年五六月份开始,这一带的商铺租金普遍大幅上涨。商铺很热门,位于地铁口附近的楼盘同样一房难求。中海·寰宇天下数度创下几百套房源一夜售罄的纪录;荣安·望江南推出100多套房子能够吸引3000多组客户等着摇号选房;星耀城推出商铺一天就能卖掉9成。这些逆势热销的案例,在滨江区不断出现,其中地铁起的推手作用不言而喻。除了滨江板块,地铁对下沙板块的房价带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2010年的保利东湾、德信早城,以及东海柠檬郡的火爆行情,到现在的龙湖滟澜山,下沙无疑是杭州地铁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房地产业内受地铁利好最大的区域。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正如一些下沙楼盘宣传的那样,幼儿园、小学、菜场都在家门口,从社区巴士到地铁1号线,一切完美接驳。
主持人郑煜:我们看了这个片子,片子里不断传来的,有关于商业的气息,地铁两边就是商铺、房产。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叫地铁经济。
主持人郑煜:你怎么解读这个?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地铁经济主要是包含这样五个方面。第一个总的投入产出效益的增值效益。第二个是地铁会导致,地铁沿线的土地价格提高,土地价格的升值,由5%到300%之间,最高可以达到300%,升值率空间很大,很大。第三个是上盖物业升值。第四个升值最厉害的,按照我们的研究的话商铺,还有一个会形成新的商业圈。这五个方面是地铁经济的主要表现。计算的起点,时间点要注意很长,你千万不要说杭州地铁造好以后,土地马上升值300%以上,那是不对的。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地铁实际就是一个大的动脉,人增加的一个动脉,当然是活力增强了。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刚才吴教授讲的有五个方面。从近期最现实来讲,地铁沿线土地开发升值,它是一个时间差。比如说七堡车辆段,本来还是一个农村,因为地铁过去了,时效拉进了,我这很方便,跟市中心距离跟周边比效益突出了。由于地铁交通工具,它的价值提前(释放)了,所以说增高了。第二个是聚人气,地铁出入口人聚集很多,所以说聚商机,周边我觉得聚商气,最早在规划地铁线网的时候,地铁1号线是线跟人走,人跟线走的结合,一般来说其他的城市,第一条线肯定是在市中心,解决缓解现状交通,这是所谓的线跟人走。我们这条线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我们行政区块调整,大的基础设施要配套,所以我们1号线把三个副城和主城连接起来了,毕竟有一个中间地带的开发,激发起来了,所以它既解决了人跟线走,解决现状交通的问题,又有疏散人口,带动沿线经济开发,城市建设的作用,两个作用都非常明显。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地铁经济最根本的根源,从理论上来讲,可以缩小级差地租的差异性。所以级差地租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土地价值不同的落差,地铁开通以后可以缩小土地价值,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的差异性。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说到底还是人的差异就是人气,这个土地价值怎么来的,级差就是没有商业,没有文化,没有人群,最尴尬的一些地方,刚才说的七堡、九堡这些地方,城不城郊不郊的地方,我估计五年之内,这两个地方迅速的就会起来。
余茜(市民):咱们赶紧人跟线走,赶紧去那买房。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 这还真是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赶快去那边买房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李嘉诚说他买房的概念很简单,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但是地铁开通以后,地段的概念会发生变化,空间上马上会发生变化,它会形成一些新的中心区,原来不是好地段会变成好地段,所以它的价值会不断的提升。
分提要
解说:地铁将如何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 这个时候空间概念完全变化了,我才发现杭州周边,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
余茜(市民):我还是觉得我就是在北京,因为你坐地铁,从传媒大学站坐到天安门,30分钟就到了。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因此杭州人的走路速度,特别是地铁沿线肯定会加大。
解说:杭州驶入地铁时代,《我们圆桌会》继续关注。
主持人郑煜:您刚才有说到我们地铁1号线开通以后,空间上的变化,可能原有比较次的中心城,会变成主中心城,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缩短,在今后的日子过程当中,你们会选择地铁作为出行方式吗?
余茜(市民):一定会。
主持人郑煜:你为什么会考虑?
余茜(市民):现在有了地铁以后,你对地铁的感受,对城市空间的感受,可能不是说我从这儿到这儿,可能是10公里或者是20公里,而是感觉我坐地铁,需要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
主持人郑煜:我想问一下你现在出行是什么工具?
余茜(市民):现在“11路”靠走路,还有就是坐巴士,这样的话有一个不好,坐公交车时间不能掌握,所以我是肯定会选择地铁的。
主持人郑煜:时间很节约。
余茜(市民):时间能保证。
主持人郑煜:好的,永潮呢?
陈永潮(市民):我现在住在滨江,大家也知道过江交通,现在非常拥挤拥堵,地铁是很好的疏散方式。像平常我可能会6点半起床,早点开车到单位里去,因为和很多市民一样,开车到单位要抢车位的,迟的话就没有地方停车了。我选择地铁出行的话,我可以至少迟半个小时(起床),吃一个早饭然后赶过去,赶到八点半之前到单位就可以了。就在“双十一”的时候,网购了一辆折叠自行车,而且按照我这个尺寸算下来,是可以上地铁的。
主持人郑煜:在这儿我想问一下王老师,当地铁开通以后,它对居住在杭城的每一个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一个变化?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影响会很大很大,我是这样觉得。因为我出生就在杭州,我比较早的时候,就是自行车出行,当时我觉得半小时是一个心理极限了。但是我很早的时候,骑40分钟自行车上下班,那时候我住在环城西路,住在金祝新村,要到凯旋路去上班,穿越整条庆春路,那时候年轻有精力,但是那个空间,现在汽车有几分钟就解决了,后来有了车,这个时候空间概念完全变化了,我才发现杭州周边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并且心态都改变了。
主持人郑煜:你指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这种心态比如说,我会信息量加大,我一路看到的东西,我前20分钟看到的,跟后20分钟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一天可以跑好多地方,因为出行方式变了,交通方便了,高铁开通了。以前很多人对高铁是没感觉的,我女儿在上海上班,SMG上班,她每周五回来,礼拜一上午去,对她来说一点都不是负担,为什么,快嘛。下半年客运中心站造完,她基本就可以不打伞就到家,如果下雨天他从单位,上了地铁2号线直接到虹桥,虹桥到地铁客运中心站,客运中心站地铁,现在到不了黄龙体育中心,但是能够到武林广场。
主持人郑煜:王老师下一回武林门站下,直接坐上地铁,直接到良渚了。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我现在期待着这一天。
余茜(市民):其实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心态上的变化。就像陈先生原来是杭州地区,但是不是杭州市里人,他对杭州这种归属感,可能就不如现在强,我会觉得我是余杭人,或者我是萧山人。但是现在地铁一开通了以后,我觉得我就是杭州人。就像我们以前在北京一样,郑老师可能也知道,原来在传媒大学是在五环以外,五环以外比杭州的下沙、萧山更远。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觉得我们就是在北京。因为你坐地铁,从传媒大学站坐到天安门,30分钟就高了,原来咱们在下沙高教园区上学,就觉得我在下沙好像跟杭州没太大关系,对杭州没有什么认识。但是地铁一开通以后,你经常可以到城里来,到西湖旁边走一走,那就会感觉我就是杭州人,我就生活在杭州。
主持人郑煜:这种心态很重要,城郊不再会有这种割裂的状态,你是城里的,我是郊区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大家说得都很对,有一种理论叫黑天鹅理论,什么叫黑天鹅理论,黑天鹅被发现以前,人们绝对不会相信说有黑天鹅存在,认为天鹅只有白的,最后突然间南极发现了黑天鹅,推翻了以前所有的固有概念,一切的不可能,似乎都成为可能了。你尽可能的去想象,地铁有了以后会给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就我们目前综合的角度来看,大概变化会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给杭州市民带来了荣誉感,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居然到现在才开通地铁,才有地铁,突然有了地铁以后,我们作为杭州市民我们很骄傲,一种荣誉感。第二个好处生活节奏肯定加快,全世界走路速度排在前十名的城市,都是地铁建设的很好,新加坡每秒钟走路1.7米,杭州平均每人每秒钟走路1.27米,我们跟上海和北京比都要比他门慢,因此杭州人的走路速度,特别是地铁沿线肯定会加快。第三点你刚才讲的,王老师也讲到,会催生城市周边新的聚集地,像北京的望京和通县这种地方,他们有一个名称叫睡城,晚上睡在那边,白天跑到这里来上班,杭州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要地铁形成网以后。还有会产生很多的地铁文化,其他的地铁文化我们都知道,什么公共艺术墙,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甚至可能有人会像南京一样跳钢管舞。还有一种广义的文化概念,比如讲低碳,地铁明明白白的是通过消耗二次能源,来作为动力的,它不是一次能源,因此它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它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就营造了一个低碳的概念,更多的促进人们的低碳出行。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体系,但是我还是要讲你尽可能去想象。
主持人郑煜:当地铁给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人,带来这么大生活变化影响的时候,地铁会不会对我们的市民,他在乘坐的时候提出一些要求?
张金荣(杭州地铁集团综合管理部部长):乘坐这块我们现在有一个乘客守则,规定得比较细,可能对大家影响最大的一条,也是反响最大的一条,地铁上是禁食的,不能吃东西。比如说你坐扶梯,以后地铁里面上下扶梯口比较多,在国外基本上都是右侧站,左侧是急行的这种,不像以前大家一起挤到扶梯上,大家想快一点的人也快不了,这种可能比较多了,因为你天天要接触这个东西。
陈茜(杭州市建委总工程师):所以说新的交通工具出来以后,应该有一系列的宣传,对老百姓你要让他守规定,对大众一定要去宣传。另外还有一个包括安全的,你不能超黄线,我们大家认为你画的线不当它一条线用,排队要及时的穿越进出,老是觉得来不及了我先冲进去再说。包括应急疏散这些,都应该有一系列的比较好的宣传,这样的话才会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开始前也讲现在有个热闹,热闹里面也包含着一些乱,包括售票秩序等等这些,我觉得是需要加大宣传的,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所以我主张更多的,就我个人来讲,更多的把地铁不看成交通工具,我把它看成一种文化的符号。基于这样的文化的符号,我们城市的品质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对管理者和市民素质,包括他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主持人郑煜:其实您刚才说得非常对,地铁不光光是一个交通工具,而且是一座城市文明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管理者,他如何运用好这个交通格局,来管理整个城市的规划和格局的状态。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下期圆桌会将继续关注,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