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8月21日:新“24孝”为何引发热议?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08月22日 12:28:32 星期三

8月21日:新24孝 为何引发热议?

总提要

解说:新“24孝”行为标准引发热议。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这个行动标准我想不止24条,肯定是240条都不止。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初衷是善意的,但是确实这个归纳是不尽妥帖的。

解说:是与时俱进,还是完全没有必要?

郑文嫣(市老龄委员):基本有15到16条左右,重点是关注老年人精神关爱的这一块。

毛小榕(评论员):我觉得这个东西都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你还列一个标准干吗?

解说:新“24孝”为何引发热议,《《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杭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权益保护处处长郑文嫣;新闻评论员毛小榕;文艺评论家曹工化;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市民禹夏;市民奚得真。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各位好,这里是《我们圆桌会》,我是张平。百善孝为先,这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古训。孝作为百善之首,可见当时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它的地位和价值。最近有关部门推出了一个“新24孝的行动标准”本意也是想推动人们更好的尽孝、敬老,可是这新24孝一推出之后,在全国引起了一片关注和热议,我们先来看一段短片。

VTR

解说: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内容包括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聆听父母的往事等等,文本发布不到两天,在百度搜索“新24孝”,各类网页就达到978,000个。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

市民1那当然好了,好的传统破坏掉了,现在树立起来也是应该的。

市民2好当然好了,但是能做到么?

市民3我估计一半以上能做到。

解说:针对这个“行动标准”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强烈疑问。各大新闻网站、报社、电视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发表了看法:人民网评论——知易行难,倡行“新24孝”还需制度支撑;中国日报评论说“新24孝”最大的意义是唤起了网友“愧疚心”。

解说:微博上的讨论更是热烈,很多微友表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自己就是“不孝子”,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他们心有余力不足。仔细阅读条文发现,与传统的“24孝”相比,新标准显得更简洁易懂,与现代生活结合得更紧密。像“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定期带父母做体检”等,体现了现代生活特点;此外,“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对父母的爱好说出口”等则体现了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对于这些“与时俱进”的内容,有人认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行孝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用条条框框来规定;也有人认为,只要心里面惦记着父母,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就是孝。

市民4孝应该放在心里,不用放在口头。

市民5有些时候不光是这些东西,还有另外一些没有写出来的。

市民6 我觉得这个东西不需要用硬性的条例来规定,有些东西自己就会做,不需要条例。

市民7这种东西都是看你自己的,你孝顺么都会做的,不孝顺么再怎么样也没用。

主持人张平:好,这就是全国各个地方,对24孝的一些评议。这也是我们今天圆桌会要讨论的话题。可能具体你们对24孝,哪24孝还不是很清楚,我们来看一下题板,具体有这些内容。新24孝的行动标准,一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二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三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四亲自给父母做饭,五每周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六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七为父母建立关爱卡,八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九教父母学会上网,十经常为父母拍照,十一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十二打开父母的心结,十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十四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十五定期带父母做体检,十六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十七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十八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十九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二十带父母去旅行或者是故地重游,二十一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二十二适当的参与父母的活动,二十三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二十四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24孝非常具体,大家觉得怎么样。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们现在都说24孝24孝,实际上它不是24孝,我们应该看它的全称它叫行动标准。如果说24孝大家有一个误解,因为它和传统的24孝要做一个对比。实际上它和传统的24孝是两回事情。除了要沿袭这个24孝,表示它是从传统来的,因为24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和24孝有什么不一样,首先我们看传统的24孝,它不是一个行动标准,它是一个价值观,它的推出形式是一个榜样,24个榜样放那儿,有皇帝,有学者,曾子,有普通的市民。他们是这么孝顺的,而且把他们这种孝顺,放到一个极端的环境底下,显示他孝顺的终极价值标准,显示他孝顺的终极价值标准,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接受了这种价值标准,学习这种榜样,你可以无微不至的去孝顺你的长辈,这个行动标准我想不止24条,肯定是240条都不止。

主持人张平:新24孝它是非常具体的,有24个行动标准,所以它的问题就在这里,比如说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夏教授有没有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我是很不孝的,我没有带父母参观过我工作的地方,刚才主持人在念24条的时候,有几条我是掩饰不住要笑出来。确实如工化老师所说,这个问题就在于它把它放到行为标准,一条一条加以规定,行为标准如果细化的话何止24条,如果你去紧扣这24条,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这个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看法。所以这样的一个归纳,我个人认为有一点拙劣。但是我相信用意,就刚才讲的是希望和原来的24孝,形成我们记忆上的回归,说中国人曾经在,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上是有这种追求的,但是原来这个确实有一个好处,它是以人为榜样来立传的,一个人物身上他兼具了好几种美德。如果你把原来一个人物分解的话,一个人物身上就有好几条行为标准了,那就不得了了,那就不是24个行为标准了,这个很分歧。这个归纳方式我个人认为,可能初衷是善意的,但是确实这个归纳是不尽妥帖的。刚才VCR里的观众讲了,孝在心里不一定要落实到这24条,有些实在执行起来,跟现在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也有一点格格不入。

郑文嫣(市老龄委):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元代的24孝有一个一个故事,它相对于那个24孝,结合现代时代特征的,老年人需求的状况这样子来设定,主要是从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的照护、照顾,身心健康这方面的,特别是精神关爱这方面比较多。我也仔细看了一遍,我大致归类了一下,基本有15到16条左右,重点是关注老年人精神关爱的这一块,是这样的,具有现在时代特征。并不像以前,两个时代都不一样,老年人所需要的东西也不一样。

主持人张平:你觉得提得还挺不错,你还挺认同是吧?

郑文嫣(市老龄委):理解的角度不同,它主要是从老年群体,目前所需要的一些需求来设定的。

主持人张平:咱们赶紧问一下奚阿姨,刚才说了(新24孝),是根据老年群体需求设立的,您觉得这24条是不是您特别需要的?

奚得真(市民):我觉得是好的。

主持人张平:是好的。

奚得真(市民):因为你这样推荐的话,孝敬老人是必得福,其实得福气的是子女,所以说通过这样子的(形式),我们叫感恩,要感恩,要报孝父母。

主持人张平:奚阿姨我知道你在国外生活过十多年。

奚得真(市民):我在欧洲,但是我觉得中国比欧洲好得多,我在欧洲,我在瑞士生活了十几年,在西班牙也生活过,我觉得还是我们中国有孝道,讲究精神质量和内心,我觉得是很好的。

毛小榕(评论员):我们这个社会对老年人并不公平,真的。因为你的生活情况不一样,你去看看农村那些老人,你去看看下岗的那些老人,他们是需要我们关心。但是这种关心,并不是说用24孝的行动标准来关爱,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文化结构不一样,经济收入不一样,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不一样。我为什么对24孝的行动标准有点反感,因为我觉得孝这个字从本意来讲,是子对老这个字的汉字结构就是这样。当年24孝出来的时候,24孝的故事套用过去经常用的一句话,它就是封建糟粕,泯灭人性,你说过去郭巨埋子,卧冰求鲤这些事情,还有那个老来子,70多岁了为了让父母亲高兴,拿了一个拨浪鼓躺在地上学婴儿哭,当然把它放在一种极致。我非常同意工化讲的,它是宣传的一种价值观,是封建社会士大夫的价值观。作为我们来讲的话,现在社会大家疲于奔命,疲于生计,你要想按照这24条来做的话,显然是杯水车薪。不是说我们不愿意做,比方说我的母亲离我远着呢,假如说她有不测的话,等我感到家里说句老实话,一切都是人走楼空了,难道是不孝吗?后来我就在想如果我们真正奉行,中华民族的传统,全世界的那种传统,对长者的敬畏之心,你只要心怀敬畏你一定会想尽办法,去满足他对你的一些需求,或者说你满足不了你会向他做解释,你说你拿这个东西来,我觉得这个东西都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你还列一个标准干吗?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我比较存疑的,确实是这个变成24条行为标准这个问题,但是对孝道本身,我个人感觉作为人之常情,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孝顺、敬畏之心是有的,确实两位都是上了年纪的妈妈。

毛小榕(评论员):我跟她岁数应该差不多。

奚得真(市民):我61岁。

毛小榕(评论员):我就比你小3岁。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一般我们推出一个24孝,哪怕24孝行为标准的时候,它本身是两者兼具的功能。什么意思?一它是带有一种管理,伦理教化就有这个(作用)。原来我们24孝,它实际上确实跟毛老师讲的一样,它是和封建伦理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带有了王朝的一套管理体系下去。通过这样的管理每一个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他都服从。我们讲长幼尊卑,刚才讲到这个字的原形,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首先就是长幼尊卑,长辈在上面,你在下面,所有永远是卑躬屈膝的姿态。当然其次是什么,是儿子背着父亲是这么一个象形字,也就是说你心中有爱,有敬畏,这两者是合在一起的。前者是什么,是教化、是管理、是服从,但后者是什么呢,是你的常情,是你的真性。这样一个东西无论在古在今,我相信都是合一的。所以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有点纠结的。刚才讲的古代24孝,鲁迅先生早就有文章写在那个地方,对这种变态行为,鲁迅先生骂的是非常彻底的,这样的一套孝道标准,怎么能适合我们的人,是非人性的一套标准。今天我们进入现代的中国那么久了,如果拿那一套肯定是不合适的,今天拿这一套合不合适呢,有一部分我认为还不错。

毛小榕(评论员):但是不能框以24孝。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对对对。

毛小榕(评论员):我马上就想到那个很丑恶的东西。

主持人张平:禹夏,你是年轻人,这些标准针对的还是年轻人,因为是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你是怎么看的,对这个24孝行动标准?

禹夏(市民):我看了一遍以后,我迅速审视了一下自我的日常行为,这24条里我做到了多少。

毛小榕(评论员):你会不会深表惭愧?

禹夏(市民):有一点惭愧,这也是它的目的。但是我觉得事实上在我日常生活里面,我还是非常注重于,跟我父母进行精神上的沟通。而新出的24孝行动标准,它更加注重的还是,年轻一代跟父母进行,平等的精神上的对话和交流,我觉得这一点应该是可以认同它的,注重这种平等性。

毛小榕(评论员):其实没有人反对这些准则,没有人反对,都觉得挺好,之所以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要拿24孝去对应它。

禹夏(市民):套进去,套到以往的24孝里面去。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刚刚大家在争论的时候,关键忘记了一个关键词,它用标准这个词。如果是标准是他自己必须(做)的,所以他感到惭愧。比如说我没有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但是我心里面爱他,但是他这个标准是要说出来的,我没说那我应该感到惭愧,我觉得他的问题纠结在这个标准。

毛小榕(评论员):假如说这个家里面,没有人习惯于这种西式的表达,你突然间冒出这句话,你爸妈会吓一跳的。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但它这是标准,你违反了标准你就是不孝。

奚得真(市民):但是这个社会在进步需要我们表达,你不要老不进步,你的脚步要跟着社会的进步你要跟上。

毛小榕(评论员):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习惯,在我们中华民族我告诉你,有的夫妻一辈子都不会说我爱你这三个字。

主持人张平:毛老师,我问你一下,如果说你儿子说妈妈我爱你,你会什么感受?

毛小榕(评论员):我会觉得好奇怪,儿子今天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奚得真(市民):慢慢要适应这个社会,不是适应不适应。

毛小榕(评论员):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有的民族是很大胆的就大声的喊出来,用各种方式来示爱,有的民族就比较含蓄。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比较含蓄的表达的,甚至夫妻两人之间一生一世不说我爱你,他顶多说我喜欢你,已经不得了了,但是你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标准。

奚得真(市民):是努力方向。

毛小榕(评论员):行为的方向,引导的,没有强制的。

奚得真(市民):是这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什么叫标准?标准就是你必须做到,行为导向,不,标准就不是导向,标准就已经量化了。而且这样下去,我觉得是不是24孝要立法,标准再下去就立法了,肯定有人会提出来,缺乏法制保障,缺乏体制保障。

毛小榕(评论员):我就告诉你我们现在有些机构,整天在忙着搞这种量化,就不肯脚踏实地做一点实事。比方说在全国70岁以上老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70岁以上老人,实行医疗免费,我们只要稍微节省一点点钱,绝对能够做得到的,为什么不去做,去搞这些东西干什么?

分提要

解说:当下为什么会提出新“24孝”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中华民族道德

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候

毛小榕(评论员):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

这24条是非常缺乏的

解说:《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突然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突然最近提出了这么一个行动的标准?

郑文嫣(市老龄委):我的感觉是现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主要是唤起大家对社会的老龄化。现在已经进入了加速的发展,不仅是老龄化而且是空巢化,又是高龄化,继而就是失能化,这个已经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政府不仅在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包括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方面,做好大量的准备,在建设以外的。所以在社会的舆论社会的氛围方面,也要同时(倡导),它是在基于这个情况之下,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这是客观现实,宏观上是这样,是存在的。另外一个确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具体内容方面很细化了,一个老年人的精神倾诉的问题,他需要关怀,需要交流。

奚得真(市民):这样出来我们就觉得很安心了,子女真的万一不孝有政府管我们。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还有一个问题,似乎大家感觉代沟的情况比较明显,越来越明显,两代人或者三代人之间,价值观、语言沟通的能力越来越弱,有这种倾向性。大家隐隐约约心里都有这么一个隐忧。这个时候就要讲这个话题,但讲这个话题我还是这么一个意见,讲这个话题是有必要的,但是讲这个话题与24条行为标准,这个是不太一样的。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他现在提出来,我们处长当然是从老年协会这个观点看,老龄社会这个当然是重要。但我觉得提这个东西和老龄社会没关系,它主要和道德滑坡有关系,原来孝是不用教的,是我心里面的标准,你还要给我制定一个标准。

毛小榕(评论员):原来我们农业社会的结构,子女对父母的敬畏之心人人都有。

郑文嫣(市老龄委):现在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现在年轻人他关注的是,可能由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经济压力,各方面因素。还有一个对小的是关爱有余,对小辈,但是对家里的父母关心不够,已经在这方面属于存在一个缺位了。

主持人张平:在你的老龄委工作当中,你就发现这个现象很有普遍性 很突出。

郑文嫣(市老龄委):比较普遍的,所以要在这方面,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要关心和关爱,对社会的老人要尊敬和帮助。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们从反面来看,当一个社会需要拿这种去作为一个标准,实际上这个都是自己应该自觉做到的。

毛小榕(评论员):这是社会的悲哀。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正因为可能提出方,他看到社会上(这种现象),必须要推出这种标准。比如说老年人摔倒已经没人敢扶了,已经到这种地步了,所以当一个社会要提出这种标准的时候,本来是应该日常,大家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作为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现在要政府作为一个标准来推出,可见我们讲道德滑坡也好,讲我们的道德底线有问题也好,我觉得中华民族道德,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候。

奚得真(市民):我的看法是这样,因为我们老年人现在觉得,我们有退休工资,我们有敬老院,我们也不跟子女讲孝道,其实是错的。我们不要放弃我们的权利,要跟子女宣传孝道,是让他给他的子孙去做榜样,让他的子孙看到他父母怎么样,这是延续,这是我们中国的传讲,这个延续不能断掉。

主持人张平: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社会里头,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百善孝为先,这个所谓的孝字需不需要?

奚得真(市民):需要,需要,这是一个人的本能。

毛小榕(评论员):需不需要都不是你讲要或者不要,就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它是存在的。而且说句老实话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讲,这个孝字对他大大小小都是一种压力,你感觉到一种压力的时候你就会去做,你如果不觉得这个东西是一个压力,你一定是个不孝之子。

主持人张平:如果说孝是人类生活发展当中,与生俱来的一种伦理关系的话,为什么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突然这么隆重把它提出来,我觉得这可能是它最主要的一个问题。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其实我认为确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我们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这个过渡多少年了,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中间确实家庭结构,也就是经济结构,包括你的伦理价值观都发生了裂变,在裂变当中我们必须要重新整合,是这么一个过程,我跟你讲。

毛小榕(评论员):刚才张平有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她说为什么现在突然间,让我们感觉到很突兀,一下子出来这24个(行动标准),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生活中,这24条是非常缺乏的。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对,这个没错,她问的是为什么现在会。

主持人张平:隆重地把它提出来,如果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与生俱来的这样一种关系和情感的话,为什么到中国,现在他突然那么隆重把它提出来。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我刚才想解释的就是这两点,一个是我们处在传统与现代,转型和裂变的过程当中,第二个就是当下,当下的问题已经凸显了,所以我们必须马上来提这个问题。

毛小榕(评论员):它成了稀缺物质。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但是这个凸显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传统到现在的转型,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缺什么我马上说这个有问题,弄出24条军规来治这个病。这个病能不能治,几乎是不能治的。我们很多部门一直到研究者,都在做这样的事情,痛了给个药,止痛药,止痛片吃完了你没病了,有没有病,病还是在那个地方,病什么时候来的,转型开始来的,裂变开始来的。这个价值里孝这个字,为什么我们至少在座的各位,讲到孝至少内心你不说一定要,也至少内心说肯定是要的。什么原因,这个东西可以从传统到现代家庭,它是不会消失的。为什么我说这是人伦的常情,很正常,很日常的,没有了这个禽兽不如,我可以这么说。所以这个东西它不是说,因为在一个农业社会,还是在一个都市文明,到了都市文明就可以消失的,它不能消失。但是哪些东西,周围的环境和因素在变化,你要怎样改变你孝的方式,改变你孝的这种表达,这个东西是要我们研究的。他怎么开始变了,怎么开始分裂了,怎么开始转型了,我们要呼唤它怎么回归到我们的生活。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刚才夏烈老师讲到了一个根本问题,社会转型这个问题,实际上为什么我们要借用24孝。刚刚说是在原来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它是一个社会过渡是不同的,比如说在传统社会里面,我们刚刚讲传统社会孝当先,百善,最善里面,最善的东西里面的最善是24个孝,里面还有反证性的东西,里面还有反证性的东西。在传统社会里面有泯灭人性的地方,但是当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我们批判现代社会,批判的很多很多,就是它异化,把人性异化了。原来是在人性里面,本身人之为人就是要孝,这是人之常情,不然的话你就不是人了,在现代社会里面因为很多经济的原因,它把人性分离化了。我们说越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越是淡漠,包括你家庭的关系,实际上在异化的时候,它也有反证性的东西,我们实际上是根本的要,要把现代社会的反人性的因素把它去掉,把人性化的因素拖回来,召唤回来。因为我们现代社会,我们中国是一个后发社会,西方社会已经在整个现代社会当中,已经运行了很多年了,我们已经看到它异化的东西在哪里,我们不可以走他们的老路。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要尽量人的异化少一点,人的人性化东西多一点,其实我们这24孝它的初衷,我想就是这一点。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我同意。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就是这点,我有个想法,但是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制定的标准,我觉得还应该治本,你在社会上反人性化的东西应该更加少,包括法律,包括你的制度建设,还有包括一些榜样人群。

主持人张平:其实新24孝出来以后,我们也分别对老年人和对这些孩子们,都进行了采访。他们给我们这个答案,其实真的是五花八门的。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这个话题只能先聊到这儿。但是关于他们是怎么反映的,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真的要宣扬这个孝的精神,到底该怎么样来进行宣扬,或者怎么来表这个孝,来尽这个孝呢,可能也是值得我们当代人,真的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明天我们接着再讨论这个话题,谢谢各位,谢谢大家的收看,明天见。

再说几句

郑文嫣(市老龄委):并不是要强制的,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从心里开始,力所能及的随时随地的量力而行的做。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我希望大家多讨论交流,甚至去研究中国,怎么样让传统的孝的观念,在现代的家庭当中仍然能够熠熠生辉。

禹夏(市民):这种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老人在面对,儿女行孝的时候,老人应该做一些什么呢,或者老人应该有什么样,心理上的一些准备,他们怎么样融入到现在这个社会里头的,儿女跟父母辈,这样一个关系的明确,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互动的意识体现的还不是特别的明显。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沈达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热心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