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9月25日:古典音乐 如何走近你我?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09月26日 18:55:52 星期三

925日:古典音乐 如何走近你我

前期回顾

解说:杭州爱乐乐团第四个音乐季拉开帷幕。

谭景深(音乐爱好者):确实很期待,一定要去的。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邀请的艺术家整个规格要高于前三季。

解说:古典音乐的魅力在哪里?我们为何要大力推广古典音乐?

曹工化(文艺评论家):你必须要有很多人类一致性的文化标志,交响乐就是一个。

解说:市民与古典音乐会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距离?

李杭育(音乐家):古典音乐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看是一个很奢侈的事情。

解说:古典音乐如何走近你我,《我们圆桌会》今晚讨论。

嘉宾介绍:杭州爱乐乐团团长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杨洋;文艺评论家曹工化;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画家音乐家李杭育;音乐爱好者谭景深。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在上一期圆桌会当中,我们和大家聊了聊有关于交响乐、古典音乐,很多市民喜欢,但是很难走进去,不太了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去推广古典音乐,让更多的市民去了解它,去喜欢它呢,这期圆桌会将来关注这方面的话题。像邓团长你们这边爱乐乐团,其实一直在做推广工作,让更多的老百姓和市民,去了解和接受古典音乐,具体这几年做了哪些工作呢,我们先进个短片了解一下。

VTR

解说:成立3年多的杭州爱乐乐团在正常演出外,一直将普及交响乐作为他们的重要使命。举办普及音乐会就是他们最常用的一种办法。顾名思义,普及音乐会就是为普及交响乐、提高乐迷欣赏水平所专门开设的音乐会。和专业的音乐会相比,普及音乐会更加平易近人,曲目一般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曲目,再加上字幕和讲解,非常适合刚刚接触交响乐的观众来看。去年11月杭州爱乐把普及音乐会第一次办进了高校,受到师生的热烈捧场。(采访)  为了让交响乐更普及,让孩子们也能够参与其中,喜爱上交响乐,去年儿童节,杭州爱乐还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儿童音乐会。因为现场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小孩子,一贯稳重的杭州爱乐乐团变得轻松起来,演奏员们换上了T恤衫,孩子们就站在舞台的最前面。小军鼓、鸟哨、布谷鸟、三角铁,这些玩具似的乐器,是《玩具店之夜》里的辅助音。孩子在演奏员的指导下,与乐队一起演出,完全沉浸到了音乐中。据了解,每个音乐季,杭州爱乐都会举办一定数量的普及音乐会,让市民觉得交响乐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为了让普通乐迷能够近距离接触世界顶级音乐大师,在上一个音乐季杭州爱乐还专门举办“大师班”活动。上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市民直接与世界大师面对面沟通。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开始接触并慢慢喜欢上了交响乐,对于观众的培育产生了一定的效用。

主持人郑煜:我们从短片当中可以看到,爱乐乐团成立三年以来,做的推广工作很多。我想问一下邓团长,你们原先在没推广工作,和现在做了推广工作之后,您觉得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其实这个乐团刚刚在杭州出现的时候,也就是爱乐乐团成立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我们自身在推广的过程,一个我们一起来的时候,我们每个星期就会有一场音乐会,票子需要推广。

主持人郑煜:当时来的人多不多?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当时来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在送票,卖票尽管我们价格很低,我们305080,最高的是180,但是我们在送票。结果后来一年过了以后,我们发现人也越来越多了,要票的也越来越多了,后来我们就采取索票。进入第二阶段就是索票,所谓的索票也就是我不再送票了,你确实要来看你来拿票,那就一块钱一张,你付一块钱,你跑到杭州大剧院来拿票,送票和索票,是很小的一种变化,但是慢慢感觉到,我们的观众群在不断地增加。到目前为止,我们爱乐的第四个音乐季的,我们发行的年卡,这个年卡我们有控制地,已经卖掉了700张。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开始送票,来索票。开始送票可能也不是,拿了票子的人都来看,慢慢慢慢现在已经要控制卖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推广的过程。首先要把大家吸引进来,因为他在外面,你再是宣传他也不知道,交响乐是什么东西,走进来之前可能有一些人觉得,交响乐很高雅,离我很远,走进来他就觉得其实离我并不远,听了这么舒服,还有这么多人在为我们演出。而且这个场地、这个氛围又是品质非常高的,你是进入一个高品质的生活,这一种场所里面,你会慢慢地把整个人的品质,就提高起来了。

李杭育(音乐家):我实际上自称超发,超发是简称,超级发烧友。像我这种人就不用什么鼓动,把一些比如说第四个演出季,你的目录我有一份,那我得研究研究,包括我怎么约约朋友之类的,就这些做好就够了。那有一个人群就甭打他的主意,你怎么动员都没有用的,他死活不会来听的,那就算了。但是有很大一块人,他是会受这个影响的,他是会爱上它的,我们本来也是不爱的,我爱上古典音乐之前,我就是属于那一块人,是可以教育好的。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首先把节目单拿过来,李老师盼望已久了。

李杭育(音乐家):我只需要这个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你好去研究了

李杭育(音乐家):再给我一本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给我们的乐迷一本。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其实李老师说得很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对观众的培养,请他们进来看,也是要一个培养的过程。这个培养比如说人家在考评一个团,是不是一流的团,或者它是哪一流的团,他不光是考评你这个团队的演奏技巧、演奏的作品、作品的积累、创作的积累,它还有考评一个一流的观众,它是跟你团队的提升是紧密相连的。

主持人郑煜:你指的一流音乐的观众,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作为我们从爱乐音乐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坚持,比如说我们希望12以下的小孩子,在我们乐季里面不能进来,我们会专门安排他们,有其他的普及音乐会,儿童音乐会让他们去看。另外让他们进来了以后我们又采取了,我们会提示他们,在乐曲的断章中间不要鼓掌,对艺术家出场的时候要鼓掌,进去的时候我们返场的鼓掌。其实我们都是有一套听音乐会的规矩,这套规矩也要让观众接受,不光是让他进来听,也是要让他接受这个东西。

主持人郑煜:那我想问一下谭先生你接受这个规矩吗,了不了解?

谭景深(市民):我了解这个规矩,接受这个规矩。我觉得作为观众来讲有些人会不知道,他不知道这是第一章,第二章,提前要告诉他,因为中间会停。我们中国观众,我们老百姓,一直都说演完了,都停了,演完了那肯定要鼓掌的。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这里面就是首先可能,我们平常的做法首先是节目单,再加上现在有电子提示。但是现在很多人节目单也不要,比如说我的节目单一块钱一本,他可能就不愿意花这一块钱。其实我做这个节目单的成本,可能远远不止一块钱,这一块钱主要是让他有一种尊重,并不是为了钱。但是很多人就因为一块钱不要了,所以他可能就真的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但是我现在觉得也没什么,鼓掌说明他还是看得挺高兴的,起码表示他的一种礼貌,起码比傻坐的人要好得多。

主持人郑煜:至少有互动了。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对。另外我觉得上次好像柏林爱乐来演出的时候,他们的总监西蒙拉特,最后在北京记者会上还说到,乐章之间鼓掌的问题,其实他也不反对,如果观众是发自内心的,表示对艺术家的尊重,鼓掌也是不妨的。

主持人郑煜:不要拘泥于形式,太刻板。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不是绝对的,这个古典音乐,我不需要你去听懂,好像就说这个作品一定是讲什么的,或者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个当当当当,一定就是像评论家们所说的,贝多芬在跟命运搏斗,那你就觉得是旁边在敲门,也可以,对吧,或者是你听《蓝色多瑙河》,你说会听到波光粼粼的感觉,你觉得它那个水不是蓝的,是绿的,也可以。

主持人郑煜:就给你很大的自由的想象空间。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我觉得你只要走进这个剧院,或者走进这个音乐,你觉得它哪一点让你觉得好听,就可以了,就够了,这是第一点。没有必要去让他觉得这个东西太深刻了,我完全听不懂。

主持人郑煜: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实世界各地都有,对古典音乐的推广手段和方法,我们有请小灵通来了解一下。

小灵通:你好,主持人。为了培养和扩大观众群,国外的交响乐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大家熟悉的“森林音乐会”和“逍遥音乐会”,是柏林爱乐和BBC这两支世界一流乐团的保留节目。啤酒、烟花、彩旗、口哨……,这些平日与古典音乐几乎“绝缘”的东西此时却成了主角。几千名观众好像参加一个盛大的“party,像观看欧洲杯足球赛一样,尽情的享受这狂欢时刻。为了增加吸引力,休斯敦交响乐团把音乐家演出时的神态和动作投放到大屏幕上,观众不仅可以听,还能通过视觉来感受音乐的魅力;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曾推出提供免费晚餐的“星期四”系列项目;有的乐团为了吸引年轻观众,30岁以下的观众入场时可以免费得到一件印有贝多芬、巴赫的T恤衫;而那些打破常规,交响乐与流行音乐、爵士、摇滚等同台演出的例子就更加不胜枚举。事实证明,交响乐不是没有观众,关键是要如何把观众吸引到音乐厅里去,国外乐团的许多做法为国内乐团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主持人郑煜:好的。刚才我们小灵通提供了一些很多关于国外的对推广古典音乐的一些做法,曹老师你觉得那些做法,我们杭州可不可以借鉴?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当然都可以借鉴,我的感觉是这样,古典音乐它是非常专业的,但是我们说一开始要让你看热闹,我觉得露天音乐会就是让人家看热闹的,因为它传播率非常广泛,在一个广场非常好看,这么多人去,就是要变成一个活动。

李杭育(音乐家):我倒是觉得我的一个看法,说得不对你们是做事的人,我们就是七嘴八舌的,我们说说比较容易,你们做做不容易。我觉得在西方主要是两个互动,乐团和社会,社会不仅仅是观众,还有更大的意义,包括媒体,中国特色得加上政府,因为你这个刚起步得有政府这头,我觉得乐团勤奋,这是第一。

主持人郑煜:杭州爱乐乐团这个绝对有的。

李杭育(音乐家):七月份到八月份之间我在美国,那是七月份,还没到演出季节,我那天没赶上,纽约爱乐在中央公园一个露天音乐会,可以有很多人听,这个是它跟社会的互动,这个是纽约那几天文化上的一个大事。假如说杭州爱乐我这么想象,每年哪怕有那么一两场,杭州当作一个大事情,这个社会马上,包括你们电视台这种,报纸都能够配合上,这是跟社会的一种互动、有影响力,听众的范围要比你这个剧场,要多到哪儿去了不晓得。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 你说的这个太对了,因为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咱们工作在这么一个天堂般的美丽的城市,所以杭州到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场所。其实大家看到柏林爱乐每年在森林里面,包括你说的纽约爱乐在中央公园里面,或者在什么地方,观众是非常非常开心的。

李杭育(音乐家):让社会更多的人就觉得这是一个盛宴,是一种非常享受的事情。

分提要

解说:古典音乐如何跟市民走地更近些?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我们应该去想到更多的创意。

李杭育(音乐家):我认为到了真正良性循环的时候,杭州市民以有这个乐团为荣的。

解说:《我们圆桌会》下一节继续讨论。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普及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邓团长他们做得已经非常好,我也在做一个普及的交响乐。我想举个例子我是怎么普及的,我在中国美院有一门课,叫西方音乐史,以前我在其他大学也开过这些讲座,我的课件都是CD做的,因为当时我也觉得一种,实际上好像是比较高雅的一种说法,音乐不要看,要听的。现在我们说去看交响乐,那肯定是不对的,这好像以前中国的戏迷,不能说去看戏,看戏你肯定不懂,要听戏。交响乐你要听,不要看,最好眼睛闭着你听就好,我的课件都是CD,因为这个音质也比较好,我就在想怎么让这些小孩子,进入西方古典音乐里面去。我首先觉得他们搞视觉的,肯定要看,叫他们来听肯定就不对了,我就让他们来看热闹,我做了100个课时的课件,全部都是有视频的,你可以看到,有交响乐队的演奏,有电影的配乐,各种各样的都有,反正你可以看,这是一个。第二个我怕他们,因为进来听我的课肯定是很闷的,要你们坐半天来听你们根本不懂的东西,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说我们课间休息2次,215分钟,我在你们课间休息的时候,全部放的是重金属摇滚,世界上最先进的最流行的摇滚乐队。我也有很多课件,15分钟就给你们听摇滚音乐。

主持人郑煜:你这个做得非常极致。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对,一开始我开玩笑说,你们很大一部分的同学,可能不是来上课的,是来等这个课间的。

主持人郑煜:但是一种培养的过程。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程,首先你要把他吸引进来,慢慢他觉得这里面确实有东西,慢慢爱好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我就试验课间摇滚音乐不放了,学生也没有少下去。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曹老师这个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其实您可能是怕他们觉得,古典音乐这门课,对他们来说有点闷。但我觉得也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同学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因为你放的是最重的重金属的摇滚,也许他反而倒会跟上课的时候,听的或看到的古典音乐,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有很大的反差。所以他很可能是在他上课的时候,为什么就像你说的,你不放那个音乐了,他们也没有走,他反而从这里头他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交响乐的推广,或者古典音乐的推广,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的,我们应该去想到更多的创意,怎么样让大家能够接近这个东西,或者是去发现它的魅力,这个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

李杭育(音乐家):我想你这个推广当中,真的不能忽略大学的这一块。其实每一个大学公选课,都必有讲古典音乐的,你看曹老师已经给你们做基础的推广工作,乐团非演出季节的时候,甚至演出季节间歇和下一场间歇的时候,你不能整个乐团拉到下沙去。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小分队。

李杭育(音乐家):乐团可以拆成几个组合的,四重奏组,管乐二重,你多去点这种,我觉得你们是要比较艰苦的一个推广的过程。但是逐渐逐渐,所谓口碑是积累的,逐渐逐渐我认为到了真正良性循环的时候,杭州市民以有这个乐团为荣的,那你的日子绝对好过。

主持人郑煜:李老师说的这种方式,你们觉得可行吗?可操作性强不强?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当然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建议,当然我们一直也想做这样的尝试。但是有的时候可能,受我们乐季的一种局限性,也许大家工作太忙了,比如说只有两天的休息,大家可能一直在工作,所以可能这方面没有安排得特别多,可能我想今年的这种方式会更多一点。另外我们现在也跟大家知道的库客网,国内最大的做古典音乐的视频的,唱片也是很多的,几万张唱片,几万种视频,现在我们跟他签了一个长期的约,他在杭州大剧院的歌剧院,装了一个摄像头,在全国的几百所大学里。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一千所大学,三百所图书馆。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对,同时你上网在库客网上,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演出。

主持人郑煜:就实时在线可以看到你们。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对,他后来还跟我说,以后我能不能在你的排练厅,我也装一个摄像头,我说当然可以了。其实有很多观众,反而倒希望去了解我们的工作,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因为大家最后看到的都是穿着礼服,是最后的一个成品,但实际上是有很长的创作的一个过程,也许那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郑煜:创作过程其实更能代表这个。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对。

主持人郑煜:在这个过程当中刚才我们李老师说的,其实推广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漫长和艰辛的一个过程。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我觉得对我们推广古典音乐,就是这个政策,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当然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力度的支持,而且也看到了效果。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在某些方面,政策可能是远远不够。李老师说,在美国很多的,你说你的孩子捐了多少,一百美金,其实在每个团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捐款的一个叫什么,荣誉的这么一个名单,你捐了多少钱,多少钱以上都在那个(名单上)。为什么它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捐款,是因为它有一个免税政策,这是非常重要的,免税的政策。当然 很多的企业家或者是比较富有的人,他作为捐款的这一部分是可以免税的。

主持人郑煜:相当于这个企业反哺于社会。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所以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其实并不是说他对这个不感兴趣,如果我们会有一些类似于这样的免税政策,其实他最后想,我既然这个钱捐出去了,可以把这一部分税免掉,我为什么不去做一些公益性的,对这个社会有推广作用的,而且又是感觉是上流社会高雅艺术的这么一个推广。我觉得这对我们整个事业来说,政策很重要。

李杭育(音乐家):我始终很坚持这一条,时间长了杭州人都知道,杭州有一个爱乐乐团,而且以此为荣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刚才讲了,乐团本身勤奋,社会互动,我觉得政府要投入什么呢,杭州爱乐乐团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音乐厅,而且位置要好一点,别搞到太偏的地方。为什么,这个音乐厅本身就是一个标志,千万不要这个地方光是演出,不是的,它在那里,它本身就是一个标志,这是很多爱乐者、发烧友,很在意这个事情的。

主持人郑煜:对李老师刚才的一种观点,包括他的建议和设想,你们怎么看?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形式多样化很重要,所以也要求我们的乐团必须是一个全能的乐园。所以在这个音乐季,您看这里面我们真正开始做芭蕾舞,我们进乐池,跟乌克兰的国家芭蕾舞团一起,在圣诞节演《胡桃夹子》,我们也真正地有了第一部在杭城制作的威尔第的著名的歌剧《茶花女》。因为上个乐季我们做过一次尝试,做的是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但是我们是在舞台上做的简易的版。这次《茶花女》,是我们跟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之一,佛罗伦萨五月歌剧院合作,把他们的《茶花女》版本搬到杭州来。

主持人郑煜:是不是杨老师刚才你提到的这些,是我们第四季音乐季里面的一些亮点?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是。

主持人郑煜:除了这几个还有其他亮点吗?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会有一些比较新的面孔,有几个大师级的人物会到杭州来演出,比如说潘德列斯基,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还有吉东·克雷默,还有白建宇等等有很多位大师。

李杭育(音乐家):不错,不错。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六一的时候推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专门给小朋友看的。我们从国外请了一个,在国外现在非常非常火的,音乐会人都爆满了,他是专门用古典音乐为线索来变魔术。

主持人郑煜:这种形式也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种乐、玩中当很自然地进入到古典音乐当中去喜欢它。

杨洋(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在好奇当中去发现新的东西。

主持人郑煜:杨老师也讲了很多关于,这一季的音乐里面的特点和亮点,我相信很多观众朋友都很期待,尤其像刚才李老师就说了,在节目的现场就说要去欣赏了。

李杭育(音乐家):刚才看了看我觉得我还没看细,至少有60% 70%我是很有兴趣来看的,这个票该怎么买呢?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给你打折。

主持人郑煜:他通过什么途径来买。

李杭育(音乐家):我事先订好了。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这个没有问题,一个是通过我们所有的琴行,所有的邮政支局,在你家门口如果有邮政支局都可以,还有我们网上可以订,还有在大剧院可以买,再买不到给我打电话。

主持人郑煜:刚刚我们邓团也说了,这次的第四季的音乐季,假如说朋友们要喜欢或者愿意去,接近古典音乐,可以有很多的方式进行买票、购票来到大剧院进行欣赏。在这里我们也祝愿,我们的第四季音乐季能够圆满成功,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

再说几句

邓京山(杭州爱乐乐团团长):交响乐的普及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要把这个城市的交响乐做得热闹起来,让大家先来看热闹,看热闹的过程当中慢慢进入门道。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沈达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