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杭州推广居务监督有必要吗(上)
总提要
解说:杭州将计划全面推广下城区试点成功的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但市民却对此十分陌生
叶峰(评论员):没有概念。
宋忠赤(市民):我没听说过,这是第一次听说。
解说:这个新组织究竟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方新增(市纪委):完善了我们社区自治的体系,人、事、权在阳光下操作。
解说:今晚《我们圆桌会》讨论话题杭州推广居务监督有必要吗。
嘉宾介绍:杭州市纪委党风室主任方新增;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纪工委书记金浪;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道环西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冯学;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国勤;评论员叶峰;热心市民宋忠赤.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现在在社区里面和钱相关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比如说社区要向有车的朋友,收取停车费,停车费收来以后会用在哪里,怎么用,这些相信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现在在下城区就有人去监督社区,把这些帐目一一地公布在公告栏里面,让老百姓都能够做到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监督的人有一个统一的称号,就叫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到底是由哪些人构成的,他们又如何开展工作,对我们的生活又起到怎样的意义,《我们圆桌会》今天就关注这个话题。在节目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关注一个短片,先了解一下这个居委会。
VTR
解说:杭州竹竿巷社区,有一项便民措施深受居民的好评,就是社区的老年食堂。目前这个老年食堂的价格是6块钱一份饭,而一份饭里包含了一荤两素。社区的许多老年人,每天中午都会来这个食堂吃饭,然而随着有些老年人经济条件的转好,他们并不满足这样的饭菜质量。
竹竿巷社区居民:菜的质量好一点,丰富一点,这里没有什么价格问题,钱再提高一点也可以的,或者分成两个档次,比如一个6块钱,再加2块钱,6元和8元两档。
解说:这样的建议很快就反映到了竹竿巷社区的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那里,在每月一次的例会上,居务监督委员会,立刻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傅广平(竹竿巷社区局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我们老年食堂主要重点在谈什么呢,就是A类和B类,A类和B类,如果有A类和B类套餐,我们要搞方案了。
邓沪征(竹竿巷社区局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根据这些老人的要求,我们觉得还是很合理的,我们在开会上议过这个提议,实际上是一个提案,提交给社区由他们去操作。
解说:其实对于平日里居民反映的事,居务监督委员会关心得可不少。记者了解到这个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3月,委员会的委员都是由各党支部小组推选候选人,再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投票选举出来的。选出来的七位委员都是在平时生活中热心社区事务,有责任感的居民,基本上竹竿巷社区的监督委员会是每个月都要开一次会,在会上委员会除了向社区反映居民的意见以外,还会针对社区财务做审查和监督。比如这次的例会,除了讨论老年食堂以外,还讨论了有关社区活动中心改建的内容和如何合理使用资金的问题。
竹竿巷社区局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要求我们社区把这个帐,明明白白地公布于老百姓,对于这个居务监督委员会,社区表示除了监督作用之外,这也是一个连接居民和社区之间的桥梁。
傅广平(竹竿巷社区局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通过居务监督最大的影响,把居务放在阳光下,让老百姓知道我们社区在做哪些事情。
主持人郑煜:在这我想问一下,我们这边的三位嘉宾,你们对居务监督委员会这个组织了解吗?
叶峰(评论员):没有概念。
主持人郑煜:你呢,王教授?
王国勤(省委党校):前几天才知道,你是前几天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的,通过网络,通过网络了解到的。
主持人郑煜:忠赤你呢,听过这个组织吗?
宋忠赤(市民):我没听说过,这是第一次听说。
主持人郑煜:通过这个短片的介绍,包括这个名称,你们有没有自我直观的感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宋忠赤(市民):我的直观印象,这是一个半体制内的监督机构,它的基础根基还是体制内的,想把监督的框架延伸到,所在居民区的居民,扩大一下监督的范围。
主持人郑煜:我们了解一下,这个组织的结构基本情况,我们以环西社区居委监督委员会作为一个例子,我们看一下。这里面有监督委员会的职务有主任、副主任、事务监督委员,还有项目审核(委员),事务监督(委员),包括项目审核委员,包括财务(监督委员),总共这里有七个。在这我想问一下冯主任,刚才忠赤说的概念,跟你们现在做的居务是一样吗?
冯学(环西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我们居务是全民主选举,根据居务工作的需要,刚才图上的这些要求自主报名,我们是联名推荐。联名推荐有两个形式,一个楼道支部为单位,一个我们下城区的66810的自治会,自治会下面有自治小组,这样推荐的。
叶峰(评论员):我这里想问一下在这几个人当中,你看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人当中,有几个是推荐的,有几个是选举的,应该讲全部都是推荐选举产生,报名的和推荐的比例有多少,报名的人有没有,这七个人里有几个。
冯学(环西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七个人里面,除主任是社区的社工干部以外,这六个都是自动报名经过推荐以后。
叶峰(评论员):这个我不清楚,自我报名以后还要推荐。
金浪(武林街道纪工委书记):我们是一个双向的概念。因为这个组织是社区的自治组织,首先让居民参与,首先第一步是他们自我报名,报名以后我们组织还要进行考察,实际上就是筛选。比如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懂财务的,需要项目管理有经验的人,我们就筛选。
方新增(市纪委):实际上这个问题开始从哪里起,这里有一个渊源。杭州早在09年就开始试点,杭州那一年一共是2081个村,就全市13个区县市,包括3个管委会,一共有2081个农村。一直到去年两年多的运作,确实达到一个明显的效果是什么,就是两降一升。所谓两降,一是农村干部的信访量在降低,还有农村干部的犯案率在降低。一升我们的群众,老百姓对我们村干部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在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社区的背街小巷整治、庭院改造,包括停车发展,停车费和修理,包括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和居民之间的矛盾,都不断的在发生(变化)。这样的情况下,杭州9月26号下午,我们召开了全市的,建立居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才有了这个名字。
主持人郑煜:就产生了这么一个居务委员会,在下城区现在大概是多少社区,已经有了这个委员会,72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监督委员会。
宋忠赤(市民):这个监督委员会的主体我们知道了,是这么一个框架,它的客体是什么,你监督谁,内容是什么,你监督什么?
金浪(武林街道纪工委书记):实际上是两个。简单说起来第一个是盯钱。目前我们社区随着政府的投入,社区自主可以用的资金,也在逐步地增大。我统计了一下,我们武林街道七个社区,一年可支配社区的资金在五六百万。这批钱如何使用,也需要有一个监管的组织。第二应该盯事。社区年度有年度计划,月度有月度计划,这些事情的落实,包括社区居委会三年一届,在任期大会上的述职怎么落实,我们也需要有一个组织来加以监管。还有一个就是盯人。什么盯人呢,目前我们的社区工作者,每个社区估计将近都有十三四个人,社工平时也非常辛苦,下城区有66810的为民服务机制,这个机制的落实,也需要一个组织来管理。
冯学(环西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像我们下城区武林街道,有一个亮居工程,针对残疾人的,但不是每个残疾人都有。这个指标落实到谁的头上,这是我们要监督的。这次亮居工程是给哪家居民,我们听了以后,我们没有什么大的意见就公布,公布出去三天以后没有意见,那这件事就通过。
宋忠赤(市民):一个蛮关键的问题,你说你社区现在大概是每年五六百万的资金调度,你这个资金调度是怎么构成的,这个资金构成,对什么人来监督是非常重要的。
金浪(武林街道纪工委书记):现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也非常重视,我们整个社区的发展,我报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把我们人员人头经费都已经去掉了。实际上最主要来源有这么几块,第一块是市区两级财政,各50%承担的社区工作经费,第二块是社区通过停车管理,社区服务资金收缴这部分的钱。
叶峰(评论员):就利用公共资源收取费用的这笔收入。第一,50%的社区工作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拨的,财政监督的,那我一个一个财政监督。公共资源收入、经营收入你是替物业来做的,你向居民彻底公开吗?到底到底收多少,怎么样,而且是不是要有这么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考量。是不是需要有它。
金浪(武林街道纪工委书记):我们社区居委会成立以后,主架构我先讲一讲,它是一个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自治型组织。他并不是法人代表,他是自治型组织。这个组织成立了以后,有很多的组织架构,我们分为核心层、领导层、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核心层讲的是社区党委。第二个社区的决策层,决策就是居民代表大会,执行层就是社区居委会,还有议事层就是社区的议事委员会,唯独缺了一个监督层。以前我们在探讨当中,有一个议事委员会,但议事委员会只是一个决策,我们社区制定三年规划或一年规划,有这么一个机构,而且都是共建单位,共建性质存在的,由我们辖区单位代表,单位对社区的共同感并不是很强,居务监督委员会存在的架构,是完善了我们社区自治的体系,这样我们整个自治体系就全部完善。
叶峰(评论员):你刚才我听到一个观点就是完善架构,我觉得这个架构,就现在而言,如果各自都能落实到位,职责清楚的话,机构已经非常完整了。它不需要有这么一个监督机构了,它有监督。体制内有街道对社区的监督。
主持人郑煜:叶老师一直在强调这个东西,是否需要做这样的一个问题。
方新增(市纪委):监督力量不够强,说白了就是这样,不到位,确实很难到位。这个监督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到现在为止不是缺乏好的制度,而是制度落实是是否到位,我的监督委员会就是让它进一步到位。我记得有句名言很触动我,小孩子很惧怕黑暗,情有可原,大人害怕光明就是社会的悲哀,这句话一直给我触动很深,后来我去找了它的出处,是柏拉图的一句名言。这个监督委员会就是让我们的人、事、权,在阳光下操作。
叶峰(评论员):但是实际上没有这个监督员会,我们现在假设一下,没有这个监督委员会,其实也是可以监督的,其实也是可以监督的。刚才宋老师的说法,第一50%的社区公益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拨的,财政监督,那我一个一个财政监督。公共资源收入、经营收入,你是替物业来做的,你向居民彻底公开吗,到底收多少,怎么样,而且是不是要有这么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可能会有这样一个考量,是不是需要有它?
方新增(市纪委):监督肯定有,就是监督力量不够强,说白了就是这样,不到位,确实很难到位。就好像我们的交警如果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事务的增加而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加阳光,有这么一个民主,我们的前提,居务监督委员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
分提要
解说: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究竟有多少?
叶峰(评论员):你有没有这个机构都不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监督你。
王国勤(省委党校):个人的力量和组织的力量对比的话,仍然是组织有力量。
解说:《我们圆桌会》下节继续讨论。
主持人郑煜:我们听一下王教授的。
王国勤(省委党校):我们任何一项制度设计,它一定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这个问题需要它的存在,我们假设这个社区,没有多少经费,没有多少钱,好像没有多少事情要监督,那我建这个制度干什么。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资金、资产出现,或者说这个时候,大量的资金资产出现的时候,它就面临着可能有更多的寻租的空间,这个时候监督的功能就凸显了,就需要监督。而在这个时候监督的功能,急需扩大的情况下,这个制度的依据在哪里,把这个监督的功能给它组织化了,给它专门化了,这是一。第二个原因哪些人关心财产的使用情况呢,当然是广大的居民、民众,为什么居民监督委员会的很多成员,来自于居民呢,也是扩大参与,让更多的真正关心的人能够有一个平台,一个机构参与进来。所以说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从监督的专门化、组织化,或者提高监督的效率的角度,还有从扩大居民的参与性的角度来看,我对它的产生这个制度的设计,我是持肯定态度的。
叶峰(评论员):我有疑问。
主持人郑煜:叶老师您有疑问,王教授是持一个肯定的态度,刚才我们这边几个部门,也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来看看,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看看市民对居务监督委员会,他们到底是怎么看的,他们对这个事情又了解多少,我们接下来看一条短片,了解一下。
VTR
解说:关于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杭州市民。调查中发现,基本上市民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在记者进行解释之后,许多人对这个新事务,都持肯定的态度。
市民:挺好的。
市民:好的。
市民:好的,非常好。
市民:我觉得我们社区就很多时候,好像很多事情我们也不清楚。
市民:监督或者说物业,或者业主委员会有这样一个,我们讲政协委员的作用。
解说:但是也有一些市民,对这个委员会表示怀疑。
市民:觉得形式大过于内容,我觉得也没啥,以前不是搞居民委员会嘛,后来不也没什么用嘛,这些东西都是基本上摆样子的多吧。
市民:你说现在社会吧,这种样子有很多的。
市民: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慢慢的各种自治机构更健全之后,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解说:甚至有少数市民觉得,监督委员会和业委会是同一种东西,产生了疑虑。
市民:跟业委会差不多的吧。
市民:但我不知道它这个跟物业之间,有没有什么冲突。
市民:肯定他们会比一般的业主,会享受多一点的权利,他可能就立场不是很鲜明。
主持人郑煜:这个片子当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居民很多人对这个东西,这个新事务不是很了解,有的他们觉得可能更多是一种形式。
宋忠赤(市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的实际的居委会,实际的社区居委会已经名存实亡,大部分地区已经名存实亡。现在我们基本都是小区,为什么今天我看到名单之后我才理解,他们是武林街道,武林街道是老小区,老的居民区他们还沿用的是,大概是居委会,就是社区这个结构。当代的社会我们小区的结构,小区里有业委会。作为武林街道这个老小区,沿用过去那种做法,它现在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来管理这个小区,实际上是社区代行物业公司的职能,这个给当地居民提供一部分物业服务,它的职能是一个混合职能,它的职能是一个混合职能,所以这种情况不能完全代表当今的社会的发展,社会框架的一个大趋势。
主持人郑煜:其实你的概念就是,正是因为它是老小区,所以它可能还没有业委会,其实有一部分功能是替代了业委会的功能。在这里面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老小区可能用这种监督委员会来履行现有的职责,新小区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我们可以直接用业委会,它跟业委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
方新增(市纪委):我的居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根本不光是代表管理委员会的形式,是有几个主要职能,管理、监督、服务、宣传、教育,都是它要做的,实际上包括物业管理。这些年来我走过一百多个村、社区调研过,有些物业管理还分两个层次,一个叫准物业,一个叫专业物业。专业物业跟你的小区根本无关的,它是承包去的,它是纯粹是自己公司。
叶峰(评论员):但是也在你的社区之内。
方新增(市纪委):但是这个社区,它跟它没有任何的经济挂钩。
叶峰(评论员):你在我的社区之内,我来举个例子社区是个什么概念。就像社区它在一个大的框架里头,可能有A小区、小区,还有零星的散户,是不是这样的概念,可能有很多这样的小区。你说现在我监督委员会,说A小区因为它是绝对的,专业物业,专业物业,所以我不管了,所以我不管了,B的物业我也不管了。难道说A、B的居民们对你的社区干部的钱我先不说,你的人、你的事,我难道就没有监督权吗?
方新增(市纪委):有的。
叶峰(评论员):有监督权,所以这个监督权就体现在哪里,如果你这些人都有监督权的时候,你有没有这个机构都不重要,我每一个人都可以监督你嘛。
方新增(市纪委):事实上用这个东西,我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讲的就是拱墅区,拱墅区一个叫阳光监督办,它现在马上要更名了,也是类似我们居务监督委员会,只是名称不同。比如很简单一个装修,居民里面装修,有一个副处级干部,哪个单位的我就不点了,因为后来处理了。他装修,装修(声音)很响,结果下面的人吃不消了,都十点多钟,半夜三更在装修睡不好跑去讲,讲了他居然叫了其他人去把人家打了。后来阳光服务监督队就去了解,你是哪里单位的,后来了解到是政府部门一个处级干部,阳光监督队向社区报告了,街道直接发函到他所在的单位,这个干部受到处理。
叶峰(评论员):方主任,这个行为,这个做法,其实不需要监督队来做的。当事人、受害人我自己就可以去做,我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不需要非要再加一个监督服务队。
方新增(市纪委):叶老师,我再回答你,你讲得对,我来讲,这个我太深有体会了,如果他一旦吵架稍微动了一下手,公安一般都不会去给他处理的,他也不可能给他降级,他也可以不需要,哪个单位不需要告诉你,我就说我是自己住在这里一个居民。
叶峰(评论员):对不起,这个不允许的,什么叫住在这里,住在这里我也能查到你。
方新增(市纪委):这里面就叶老师,在社会的问题上确实是很复杂。
主持人郑煜:监督委员会它的存在,其实更多的是更好地去行使一种职权。
叶峰(评论员):他不对,他没有任何监督权利,他就是一个反映权利。
宋忠赤(市民):我们听听王教授的意见吧。
叶峰(评论员):还有一个服务权,还有一个服务权,这是很重要的。
王国勤(省委党校):刚刚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作为个人他不可以去反映,当然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第一个人的力量和组织力量比的话,仍然是组织有力量。第二个你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像叶老师这样的,有这样的权利保护意识和有这样的一个表达能力。我不能说每个人都像你这样的,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个组织力量,来实现个人的一个私利的救济。
叶峰(评论员):那个服务队是怎么知道这个事情的?
方新增(市纪委):他的居民渗透到每个社区都有代表,每个社区居民楼里,它就比较庞大,一个社区有12个人,一个社区有12个人,比如有些退休老干部,包括有教育局的。
叶峰(评论员):有人看到了,有人听到了。
方新增(市纪委):对,有人反映。
叶峰(评论员):是居民反映的是吧。
方新增(市纪委):因为他相信他。
叶峰(评论员):实际上你看当事人不反映,也会有人反映,无非是反映的对象,我是反映到服务队去了,或者我反映到派出所去了。我不认为在没有监督委员会之前,我们的社区工作是缺乏监督机制的,我不认为是这样。有监督机制,但不健全,不够健全,你告诉我哪里不健全,什么地方不健全。
王国勤(省委党校):叶老师,我来回答你好吧,我来回答你。原来一个权利的运行,它一定有三个环节,决策、执行和监督,原来的体制为什么不健全呢,是把这三个环节放在一个或两个,它把它裹挟在一起的,没把它分开。现在把监督这个权利,不分开的话就意味什么呢,我既是运动员,我又是裁判员,怎么来裁判我这个比赛?所以把裁判的功能我给你独立出来了,专门搞个机构。
叶峰(评论员):很好,我听明白了,王老师你说的这点。最权威的监督方是什么?第三方监督对不对,但是从这个架构当中,你并不是第三方监督,你的社区的纪委书记,还是你这个监督委员会的主任。如果我业主委员会要监督,物业公司的行为,他说我物业公司的副总,我来当你业委会的主任,你能同意吗?
主持人郑煜:叶老师,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是对这个机构里边的机构人员的配置跟设置,他产生了疑虑。他进而就想到了,这个设置是不是有必要,还有它的公平性,这种设置是否能够做到公平性,公正、权威、有公信力。在面对所有市民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下期圆桌会将继续关注,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
再说几句
冯学(环西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对社区的工作多挑挑刺,多发现一些问题,刚才大家争论的纪委书记担任主任的一事,那我的看法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过程。
叶峰(评论员):我的观点是不要为所谓的完善架构去人为地再设置架构,关键问题是把监督的职能真正效能能够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