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菲特”拷问城市应急 |
hwyst.hangzhou.com.cn 2013年10月14日 17:45:12 星期一 |
分提要1 解说:采取了这么多的应急措施,为什么积水还是这么严重?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泄洪主要是靠运河和上塘河。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从设计、建设到管理都是轻河道、重道路。 解说:年年看海的局面,是否还要继续?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到现在年年淹。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光靠排是绝对不解决问题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觉得治水不仅仅是要截、排,中间还有一个蓄。 解说:台风非特,拷问城市应急。广告过后,我们圆桌会继续深入讨论。 主持人张平:我们都在经受考验,余姚现在还在经受考验,正在进行当中,我们稍微好一点了,但是确实逢雨就涝,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杭州的一个特色。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就这两年当中,咱们杭州这个城市当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看段VCR。 VTR2 解说:在杭州“看海”,近两年来这句玩笑话,已经不是偶然现象了。仅从去年开始计算,杭州城区已经经历了,多次城市内涝,2012年5月29日,杭州主城区降雨量,普遍达到50到80毫米,城区部分路段成为一片汪洋,积水严重,半个多月后的6月17日,全市再降暴雨,平均降雨量达到125毫米,多处出现了严重积水,紧接着杭州又迎来了,八月的台风海葵,同样的情形今年一再重演,2013年6月24日傍晚的一场暴雨,把杭城浇得猝不及防,路面积水严重,交通大面积瘫痪,居民家中进水,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8月18日、9月13日,以及此次的台风菲特,而在多次的城市内涝中,城市有一部分路段常常受淹,成了积水的重灾区,比如留下,每次暴雨天气,留下都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受灾区,前几年的积水,和留和路、留泗路等道路施工有关,而现在施工结束了,可是在台风菲特的影响下,留下这一次仍然没有逃脱,被淹的命运。 市民:以前有是还是有,但是不是很多,之前也没这么大的水。 解说:同样转塘、虎跑路、天目山路等路段,因为是山坡与平原过渡区,都非常容易积水,而德胜路、艮山路、半山区域,以及南庄兜、丁桥一带的,下穿式道路桥涵,都是常常能够“看海”的地方。 主持人张平:这次我们杭州市全面开花,基本上东南西北,都有被淹的地方,为什么这两年来,咱们城市接二连三的,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这里我也分析了,杭州为什么会受涝,我看了主要是有四种情形,一种情形就是,从大河网的大水系,水位还很低,这个时候如果受淹,它主要是管网收集,排泄的速度不够,第二种情况就是这次台风情况,整个水网,这不光杭州下(雨),嘉兴 湖州全部下(雨),(这样)一来把整个河网水位抬起来,杭州等于变成围城了,有的地方河道里面水位,已经比这里面的地平还高了,你不要说排出去,弄不好还倒回来,这个情况就大范围的,把水位抬上来以后,确实是比较困难,像江南这一片,沿钱塘江两边的话,这次的话又碰到大潮汛的时候,潮水上来以后,潮水位比里面的河面水位还高,自流是排不出去的,只能靠泵排出去,泵排出去泵又没有,我们城区也是这样,运河这边水要往嘉兴 往上海,要往长江口,或者是钱塘江口去排的,它那边水位一上,我这里路途这么遥远,要排到那边去就很慢,第三种就是像这种山洪暴发,像留下这种,山水来的快,到平原地带,山坡跟平原的一个交界带,这个地方的话,山水下来快 下面河道排出慢,就容易积水,还有一种地方,一种情况就是局部的,像比如说下穿式的桥涵,这种桥涵的话,要么它边上的水系不畅通,要么它自己本身的排水的设施,动力不够这样积水。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后面有幅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全市我们的一个水系的情况,包括水系主要是,一个泄洪和排洪的情况,我们杭州泄洪主要是靠,运河和上塘河,城西这块的水,也是全部通过大大小小的河流,汇到运河,城西也是到运河,包括留下、小和山,也是流到运河,城东这一块,主要是这片区域,上塘河的这片区域,主要是通过上塘河,上塘河通过这么一个圈打到和睦,然后进行排泄,这边一块也是走入运河,也就是说如果运河的水位不降,尤其是在城西这块,城西的地平标高,历来都比较低,大概只有3.4米3.8米之间,这次的运河水位,本身水位就到3.6米,很多时候道路下面的雨水管网,实际上已经淹没在河道的底下了,已经很难进行排出,这是我觉得这次大面积积水,主要是因为运河的水位,长时间的超警戒。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这里插一句,我们老是在讲运河的水位很高,我们的水排不出去了,照你的理论,黄河边上的城市全部都变成一片泽国,因为很多河道的水位,就是要比城市高的,那么怎么办呢?排,用泵的,每个抽水口都是用泵的,大功率的泵在抽的,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好像是靠天的,只要运河水位高,我们这里就要淹了,这个理论我们是不接受的。 主持人张平:先搞清楚一个问题,目前杭州市整个水的排出的设计,完全是靠运河是吧。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对。 主持人张平:现在我们这个城市指望运河,最大的一个依靠。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大家可以看钱塘江是有防洪大堤的,这说明什么,我们钱塘江的水位,实际上是比我们运河的水位,是要高两米。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是这样理解的,一直以来,我们整个城市从设计,建设到管理,都是轻河道、重道路,第二个重地面、轻地下,第三个重局部、轻全面,还有一个重天不重人,老是在讲一年一遇,一年一遇的事情,是每年都要淹一次,半年一遇就是每年淹两次,雨再大一点月月都要淹,我们怎么能忍受这样的东西,作为老百姓,作为杭州这么一个富裕的城市,这么有计划,这么在建设(的城市),因为我从小到大在杭州长大的,我小时候杭州从来不淹的,我奶奶我爷爷就跟我说,杭州是块福地,什么呢?它叫荷叶地,水再大我们杭州还是在水面上的,不会淹的,到现在年年淹,半年一年淹几次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必须要解决的,硬件问题是首要的。 主持人张平:目前来看的话,针对我们现在这个水淹的情况,我不知道你们这几位,职能部门了不了解,我们接下来有什么应对措施吗?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莎台风以后,2008年我们统计出,64个低洼积水的地区,比较容易积水,进行了重点的整治,比如讲德胜东路,经常会淹到那个地方,经过了大面积的改造,改造完了以后结果是什么?这是应对措施之一嘛,结果就是这样的结果,罗莎台风64个点,水深1.5米到2米,2011年6月15日45个积水点,2012年6月17日42个积水点,菲特台风58个积水点,31个小区,这些积水点基本上都是,罗莎台风以后经过改造的,而且当时改造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排水能力将会大大提升,不讲这些点,每次到稍微降点暴雨,比如15毫米到35毫米之间,潮王路、德胜路肯定开船,这么多年持续下来的就这么几个点,就搞不定。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我们现在只能承受五到十年一遇,什么概念呢?一天24小时在一百六七十毫米,这个雨量情况之下,我们是比较安全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盛处,你讲这个概念就是说,河道的水位还比较低的时候,你可以排可以抽,如果河道水位比较低的情况下,也排不出去的话,那可能是地下管线的问题,像今年的菲特台风。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两方面都有。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它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这个水位太高了,导致我们抽都没地方抽了。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要把大的水系的水位降下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那只能等它降下去了。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不,我们现在两个泵要往钱塘江抽。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钱塘江的水如果也高的话。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泵抽不要紧的,我泵的扬程只要够,我抽到钱塘江去,200个流量。 主持人张平:关键是够吗,能够抽到钱塘江去。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这个算过了,可以减少运河峰值,最高水位会降低42公分,这是算过的,这不是我说的,他们设计部门算出来,第二我说的大范围的水位抬高以后,我们现在在造的三堡排涝泵站,有200个秒厘米,它这个造起来可以削峰,还有一个也想,八堡运河二通道开通,在八堡口上,钱塘江边上再造一个。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你们怎么老想到排呢?我就搞不懂。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还有一个措施,还有比如说像那种小流域,像留下这种地方,我们现在闲林水库在造了,明年可能可以用了,它造了以后,40%的山水面积,山水都拦在这个水库里面,留下可能会好一点。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比较赞成吴老师的说法,其实我觉得治水不仅仅是要截排,中间还有一个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是。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但蓄要有空间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倒是提几点建议,从三个宏观 中观和微观,宏观我觉得是我们要,要加快几个泵站的建设,泵站建设能够给我们一个时间吗。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个泵站,泵站肯定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我可以这样讲,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个城市的外围在不断的扩大,不断扩大以后,你这个泵站到哪里去,你今天选的点,随着城市扩大以后,你这个点合不合理,可能是不合理的,那又要挪地方,每年都要这样去挪地方的话,你永远是跟在城市化进程后面去的,光靠排是绝对不解决问题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中观上我觉得是加强局部的,区域内的河道的蓄洪建设,我觉得这个我比较赞成,我们林水部门的意见,同时我觉得刚才就是说的,我们不仅仅是要泄还要蓄,蓄比如有些蓄水功能的地方,蓄水池这些,包括一些透水路面的这些,可以直接下渗到路面以下。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问你一个问题怎么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蓄的话就是一个要有空间。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为什么没有空间,怎么可能没有空间? 主持人张平:盛处怎么说?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都是房子。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尖锐。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为什么不可能?看看日本,几十个巨大无比的蓄水系统、蓄水水库、地下水库,65米高,雨水下来以后蓄到这个地方。 主持人张平:这个蓄水沟是在什么地方建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在城市里,不是在周边。 主持人张平:是在城市中心。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对。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深65米 ,建下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对,地下水库。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这个跟规划的建设理念不一样,这个并不是管理部门的问题,这是规划硬件的问题。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所以说你们就是,我这个部门只管我自己,我推到别的地方,推到那个地方,讲到最后还是回到最根本的终结点,最终都是体制问题,什么问题都有体制为理由的话,那这个事情(不可能解决),我们有能力把河道给填埋了造成路,我们也有能力,把池塘给填埋了造成了房子,我们就是没有能力去建蓄水池,我觉得这个很奇怪。 主持人张平:现在吴老师的意思当务之急,如果作为这个城市,面对这个问题的话,可能建造蓄水管道、蓄水池、蓄水空间,还是一个办法。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是办法之一,而且我觉得可以开发很多的空间,空间不是没有。 主持人张平:比如说。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学校操场下面就可以挖蓄水池,地下防空系统可以挖,挖的深一点就是蓄水池,蓄水池并不一定要几十米深,我可以分散化的建造,孔处他们知道的,为了解决停车问题,我们在挖一些地下车位,公园下面在挖地下车位,学校操场下面在挖地下车位,既然地下车位可以挖的话,为什么蓄水池就不能挖,不要老是想着一刀切,大规模的整齐划一的这种建设方式,只要有一点的适当空间,你都可以去建一些蓄水池。朱成方(特约评论员):还有我们蓄水池平均深度只有1.5米,据我了解,假如说2.5米呢,3.5米呢,5.5米呢?那个不得了的东西,现成的挖点深就可以了。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地铁都可以挖,蓄水池难道就不能挖。朱成方(特约评论员):西湖它本身就现成的,挖的深的话有什么关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蓄完了以后还有一个好处,干旱的时候可以用,而且还有降温作用,还有循环利用,还很低碳。 主持人张平:你们听了如何?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觉得很好,但是这个可能投资比较厉害。 |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陈浩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