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人:黄炳元(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环保局副调研员、杭州市生态协会常务理事、2010杭州生活品质十大年度人物)
整理人:记者 陈栋
我1986年进杭州市环保局,是个老环保人了。对环境保护我从小就感同身受。过去我家住在钱塘江边,家旁边一边是木材厂,一边是屠宰厂,现在看起来都是污染企业,木材厂会有酱油色的水流出来,晚上还有锯木头的噪声,屠宰厂也是。要治理环境,大概也是我进环保系统工作的一个初衷吧。
如果有人问我,到环保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10年前,当时我在负责《杭州环境报》的工作,我们和杭州的志愿者们一起做了杭州环保史上最重要的民间环保活动之一“保护西湖绿色行动”,持续时间有半年,大概有十多万市民参加,当时我们把西湖边不少养猪种菜、违章搭建的都曝光出来,陆续得到治理。我觉得,这是我在环保系统里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我也认识到,环保的工作一定是任重道远的。
自己最为看重的是创办于2008年5月17日的“委员工作室”。我每周六上午,专门用来接待环境信访。办这个工作室的起由,是一个余姚朋友的投诉,他老家有个水库,是镇上居民的水源地,后来水库边上开了许多家电镀厂,污染了水源,他找到我这里来,虽然不是杭州的,但是我也帮他联系当地管理部门,后来逐步把那些污染企业取缔了。
就这样我把工作室开起来了。一般周六上午我接待,下午就写民情材料,向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反映,确实也帮老百姓解决了一些问题。后来我在门口订了个信箱,还把自己的电话公布出来,有不少人找上门来。我就早点上班,或者利用中午的时间接待,外地来的有时候还要请他们吃中饭。到现在为止,已经接待了3000多个人,我个人提交的提案有60多个,社情民意材料300多件,
和以前相比,这些年里环保的地位确实得到了社会和市民们的重视,以前很多市民把“环卫”当“环保”,现在是不会有了。老百姓的环境意识提高了,我们环境宣传的工作量也大了许多。现在的环境投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预防性的,比如老百姓发现有个建筑物有可能对生活造成影响,他们提前就会来反映;第二类是泛环保性的,只要有点和环保搭边的,他们也会来找我。
我想只要我坐在这里,至少要让他们消消气回去,我处理不了的,会尽量想办法交给相关分局处理。处理环境信访,没有专门的套路可循,靠的是经验和真诚,有些人故意来闹,我不一定会点破,但一定会让他们觉得,他们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虽然对我个人来说,做这些事没什么实惠,但是能帮到别人,能给社会安定和谐贡献一点点力量,心里就觉得踏实,很安定。对环保局来说,维护市民的环境权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要时时放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