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10月9日:御街二十三坊 如何真正留住原住民?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10月10日 08:55:52 星期三

10月9日:御街二十三坊 如何真正留住原住民? 

前期回顾

解说:国庆假期御街二十三坊成了游客新去处,御街二十三坊魅力何在?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杭州最后的最有市井味的街坊。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真当做到了一人有事,远亲不如近邻。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就是为了在井边能够互相进行交流。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谈谈天。

解说:保留原汁原味的城市记忆,最关键的是什么?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只有原住民住在这里,这才能体现杭州的一种文化传承也有了。

徐斌(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内部的住宿条件、生活条件,是要往现代化的方向改造的。

解说:御街二十三坊,如何真正留住原住民,《我们圆桌会》今晚继续关注。

嘉宾介绍

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唐敏;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陈婷;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仲向平;新闻评论员朱成方;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林渭龙;二十三坊老居民曹家娴。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今天我们将继续讨论关于二十三坊的。刚才我们在上一期就提到了有一个命题,原住民和现在的游客和旅游产品打造之间的,有一个问题和矛盾,如何去协调呢?但是我们也知道在这个整体过程当中,现在二十三坊这么好,有关部门是经过精心的修缮和改造的,改造了哪些,做了哪些工作,我们先进一个片子,先来了解一下。

VTR

解说:王阿姨在方井弄住了六十年了,以前房子又旧又破,家里没有厨房和卫生间,近几年,政府相继对这一带的老房子进行了危旧房改造、背街小巷整治,一直到到去年的南宋御街·二十三坊整治,王阿姨跟她的邻居们都感觉生活过的越来越舒心。

王阿姨(二十三坊老居民):我们家里变化大了,原来很破很破的破房子,从新帮我们修了,就是方井弄嘛。

赵大伯(二十三坊老居民):原来这些房子都是违章建筑,厨房啊什么的。一个个都乱建的。现在都帮你弄到里面去了,卫生间什么的。

解说:尽管生活品质比过去有了提升,但是生活在这些老小区里,有些问题却是难以应对。主要问题还是一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二十三坊老居民1:我女儿来看看我们,停车都没地方停。

二十三坊老居民2:我想如果能帮我们把煤气管道接进,我已经够满意了。

二十三坊老居民3:要求装煤气管道。

主持人郑煜:我们通过这个片子看到,其实二十三坊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已经跟原先是大不一样了,是非常的光鲜。在这儿我想问一下曹阿姨,刚才片子最后有个阿姨提到了,她说她要煤气管道,这句话似乎从我们的理解上,她好像对现有的改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提出一些他们自己的心声,你生活在这里,你觉得有哪里不足吗?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通过改造是好了很多,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像刚才这位大妈说的管道煤气,因为我们小区一半是楼房,一半是平房,楼房都已经装上管道煤气了。这次二十三坊打造以后,这批平房暂时还没有管道煤气,住在平房的这批居民大妈,这批住户大家都希望政府能够早日为他们安装管道煤气。再还有一个通过改造以后来的人多了,我们停车比较困难,再有就是平房晾衣裳不太有地方晾。

主持人郑煜:晒衣服也不方便。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对。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像我们这个小区最主要是老龄化特别厉害,原来破旧房子的时候有一部分居民没走,为什么没走呢,一个是年纪大了不愿意走,还有一部分原因他们经济实力也不够强,没办法自我改善。这次基本上生活硬件设施给他们改善了,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煤气瓶让他自己扛,或者让他出钱让人家送,对他经济上面有考虑。所以说他们现在迫切需要改善一下管道煤气,把品质生活更上一层楼。

主持人郑煜:更上一层楼。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再一个因为我们这边修旧如旧以后,老小区就有一个局限性,它的地域局限性。原来弄堂就这么宽,你不可能给它拓宽。但是他的经济要求,他的生活要求,还是在不断进步的。他也有买车的一个欲望,一个需求,他买了车以后就无法停车,这也是我们老小区现在最大最大的一个难点。还有一个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加厉害,所以说这几个也不是说,我们在打造二十三坊当中能够打造掉的。

主持人郑煜:在这个过程中我想问一下唐主任,当时作为你们改造部门、改善部门,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当时你们是从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出发进行改造的?

唐敏(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我们在做的时候,主要第一个是改善这里的基础,就是强基础。所有的管线,包括雨污分流,包括我们的一些服务管线,包括电信、移动网络,包括一些管煤、自来水管,全部一一进行铺设,在各个街巷的主入口全部留下了主入管接入的管口。只要以后老百姓一户一表有申请的需求,在这个地方可以申请好,马上就可以接入。唯独有可能在太庙社区周边,这个地方是文保有要求,有限挖,往下挖是不允许的,有可能局部有部分地方是没有覆盖到。除了这块地方,其他地方应该说都做到了,应改尽改,能改则改这么一个情况。

主持人郑煜:我想问一下曹大姐,您居住的地方跟刚才唐主任说的地方,是不是那个小区域不能改造的地方,是一起的吗?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我就住在那儿。

主持人郑煜:你就住在那儿 ,像曹阿姨讲的这些问题,我相信是个共性问题,不光是她这个小区,像其他小区里面,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唐敏(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第一个是挖潜力,就举例来说停车问题。我们当时是考虑到十五奎巷这种主路,如何把它跟人行道进行合理的配比以后,拓宽主路的这么一个尺度,拓宽以后可以变。原来是停车大概停50辆的,可以增加20%或者25%这么一个情况。第二个我们在周边挖潜力,在突破这个范围以外的,打个比方我们在十五奎巷对面,有个原工具厂地块,我们在里面就造了一个比较大型的停车场,可以解决原住民,以及这里商业开发以后,一些车辆的停放问题。

主持人郑煜:我们知道以前这个地方,它是属于内涝还比较严重的地方,通过你们改造以后内涝情况还会不会出现?

唐敏(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这个地方情况存在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依山,山水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下来以后流到老百姓的家里。第二个刚刚也介绍到了管线比较老,它以前的管线比较细,而且堵塞情况比较严重,造成了一个地下管线的肠梗阻。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几个方式。第一个所有的管线材料全部更换,根据现在的人口增加的比例,来增加它的排污的吞吐量,第三个问题我们把原来雨污管道,是没有接进的地方,全部给它接到我们的市政主管里面。

主持人郑煜:再问一下曹大姐,前段时间不是杭州有下很大的雨吗,早几个月,有没有出现过内涝的情况?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好像还好。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这个我们感触最深了。原来的雨水管道,雨污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流,造成了管网上面,原来是局域网管网,有压塌的,压塌的造成肠梗阻,肠梗阻以后就是不通了。不通以后从窨井里面大量地泛出来,这个时候只能通过我们的抽水泵,把雨水一个井跳到另一个井这么抽,所以说大量的时间都是用在这个上面,今年我们也准备好了,但是一次都没用。

主持人郑煜:刚才唐主任还提到雨污,污水管道你说是接入到市政管道里面的。

唐敏(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对 。

主持人郑煜:这里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雨水、污水还有便水,排便的水都一起纳入到里面了。

唐敏(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对,原来的雨污水管全部是连在一起的,走到一些小街小巷里面,会闻到一股异样的味道,这就是因为雨污融在一起,从地下透上来以后,对周边的老百姓生活品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进去以后对所有的街巷,也就是我们二十三条坊巷,全部实行了雨污分流,进行市政管道。

主持人郑煜:仲老师你怎么看这个事?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应该说越来越具备,我们旅游界所说的民宿的条件。二十三坊巷有很多适合做民宿的地方,第一个都是平房,小院比较多,或者说二层小楼比较多,它闹中取静一个院子或者一个平房。这种环境恰恰是现在老外背包客,最喜欢的一个幽静小院,青年旅社连锁酒店等等,而且我们现在已经有了。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已经有了,在我们社区已经有了。像五洋假日酒店,君庭假日酒店,如家酒店,利用原有的老房子基础上,整合了以后开的假日酒店,而且生意很好。

主持人郑煜:生意很好。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生意很好,它不像那种大酒店一样是楼房型的,它是像居家旅游一样的。

主持人郑煜:是不是就像我们以前说,去丽江一样的那种民宿?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对,像丽江一样的。

主持人郑煜:这样一来游客就会很多,人流量也会更大。我问一下曹大姐,你觉得人流量这么大,对你们原来的生活状态,会不会构成影响?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居民已经有点反映了。

主持人郑煜:反映什么呢?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觉得一个比较乱,认为安全不是很好。

主持人郑煜:安全成了一个问题了。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还有一个人多了以后东西要贵起来了,他们就感觉到物价又要上涨了。

主持人郑煜:担心物价上涨。

 

分提要

解说:如何协调城市生活和旅游开发的关系?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假如背包客进来的话要二次提升了。

陈婷(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我们这个区块的定位跟河坊街是完全不一样的。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旅游者、外来客和原住民之间,永远是一对矛盾。

解说:御街二十三坊,如何真正留住原住民,《我们圆桌会》继续关注。

 

主持人郑煜:朱老师您怎么看她担心的?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我从动态地来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看到很多担心。第一背包客进来以后,他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原来我们仅仅是能满足原住民的生活水准,假如背包客进来的话要二次提升了,比方说卫生设施,比方说一些其他的,有的地方管道煤气都没有。假如接好的话,各方面的安全、消防、环保,全部都要再上一层次,这是第一个,负荷加重了。第二个随着老年人不断地逝去,这地方慢慢商业化,人进来以后商业化肯定要加重了,不光是物价要贵起来,这个房子整个地盘的商业价值都加重了。有可能什么,原住民回来以后,我觉得在这里住了我又要搬出去了,这里完全变成一个旅馆了。这个一进一出的话,它的文化传承的氛围会不会降低,这是我担心的第二个东西。第三个东西老人走了以后,新的人他的居住要求跟老年人居住要求,有一个很大的反差,他不会去用井的,他就是喜欢自来水的,这个井会不会荒废,这是一个东西。关键还有什么,背包客进来以后,包括停车的,包括治安的,包括消防的一系列叠加的问题,都要在我们二次改造的方面,都会体现出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要怎么更新、怎么改造。像这么一个东西它也经不起折腾的,因为下面是皇城根,你们这样做我觉得已经了不起了。

主持人郑煜:我不知道陈主任和唐主任,你们对这方面的,比如说旅游的开发,和原住民之间的改造 ,生活这种冲突你们有没有想过?

陈婷(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刚才几位专家说的担心,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确实也有担心。但是我们在这里面的业态调整,包括做的刚才说的民宿项目,刚才仲老师说的项目,我们在规划里面。其实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叫B&B的项目,就是breakfast and bed这个项目,在国际上是非常流行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我们这个区块的定位,跟河坊街是完全不一样的。河坊街它会有大量的人流进来,但是在这个区块的定位,我们是吸引比较高端的,人数会有所控制,会保证整个原生态的一些东西。因为这个是我们二十三坊最终的根和最终的魂。

主持人郑煜:唐主任,旅游方面陈主任这边的设想和你们改造的设想会不会有冲突,还是能够相协调呢?

唐敏(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刚刚朱老师提到了一个,将来如果人数多,人多了以后怎么办?我在想我们在做的时候,有可能把提升的一些预留的一些基础设施的管线,主管都留在里面了。假如说以后要提升这些基础产业的话,只要在局部地进行改造,也不需要再大规模地兴师动众地再来做一些。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我担心的是外来的人多了,里面的人出去的少了,原住民会减少。比方说我原来这个房子,我租出去100块一个晚上,以后就200块、300块,以后500块、600块都有,叠加以后我觉得我是房东,我在外面可以租很好的房子,这里我全部开旅馆了。

主持人郑煜:所以你的意思就是原住民也会流失了,原住民肯定要流失的。我想问一下曹阿姨,假如你家也成为民宿了,也开旅馆了,你会不会把这个转包给别人,还是自己留在这里开旅馆?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就我个人观点来说我是不会搬走的,因为民宿本身就要主人服务游客的,但是朱老师提的这个观点,有没有可能发生,我想或多或少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从旅游理论上面来讲。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假如说他走了最好的东西就失去了,假如不走它的商业价值又体现不出来。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旅游者,外来客和原住民之间,永远是一对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它永远是动态的,可以平衡的。比如说现在的人口密度,我们认为在二十三坊巷里边压力太大,是要适当地疏散一些人口,等到疏散到一定的时候,你觉得比如说原住民的气息少了以后,它又会慢慢用另外的办法来弥补。原住民和旅游者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理想化我觉得原住民会留下来,我是担心到最后这个地方都变成背包客了,都变成二房东来控制,怎么办?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城市游它跟郊区游不一样,跟景点游有区别。郊区游它是有观赏性的,有开门关门的时间,城市游它是不关门的。你担忧的这个事,如果不加以引导,不加以限制,不加以提前预期的话,那是会出现这个情况的。但是你不要低估了政府、社区、老百姓们的智慧,它永远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陈婷(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所以我在说我们这个政策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叫做政府引导。比如说我们刚才说的民宿项目,民宿的项目现在有好几种类型,但是我刚才说的B&B项目,其实是西方经常采用的。住在人家的家里面,原住民必须住在这里面,所有的服务都由原住民,就是这个房主来提供,所以这个项目的开发,对原住民的流失其实是不大的。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梅家坞现在就出现这个情况。很多房子老房东已经不在这里了,都是外面来的人租了一个房子,开了个小酒店,我们变农家乐了,这种情况在龙井都已经开始蔓延了。所以说我觉得像你提倡这个理念是好的,怎么样让这个理念让老百姓都接受,让老百姓觉得这才是一个聚宝盆,这是很要紧的。

陈婷(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所以我们第二点说了叫做社区参与。除了政府引导以外,我们社区、我们居民,我们要把这些理念,推广到我们这些居民的生活当中,让他们知道我们对二十三坊,有怎么样一个期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二十三坊的打造里面来。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就是说要给他一个概念,我既能住在这边能够享受生活,又能够赚到钱,我还是担心这个问题,我们就是要把它打造成这个。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你讲的这个还是比较空泛,为什么呢,我既要住得好,我又要赚到更多的钱,我还是搬出去住了。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是的,他住到楼房里面,那是可能住的范围、房间要大了,但是他那种精神上面的,老杭州人的那些墙门东西没有了。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是的,这倒是的。我们这里有个张师傅,我就认识的,他女儿是律师钱多,给他在滨江买了一套房子叫他去住,他结果住了三天他回来了。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要住了,这里那么小,那边那么大的房子不要住,那边房子一个没人交流。第二个他说白天房间里面空荡荡的,好比关劳改,还不如住在这里,左右邻居好谈谈天,买买菜这些都比较方便。所以老年人蛮留恋这种老底子生活的,刚才朱老师说的,怎么样引导年轻人也要树立这种观念。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因为老年人要走的。

主持人郑煜:在这儿我们又会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从上一期,我们谈到二十三坊修缮、改造过程当中,其实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要提升像曹大姐这样,原住民在那里的生活品质。但是谈到今天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其实它能够带来旅游项目,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二十三坊的改造,我们是要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呢,还是以提升老百姓的品质作为基础,我们要发展旅游呢,这个旅游是不是一定要去发展?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开发我觉得是必须的,二十三坊巷打造成一个,我们武林坊巷最后的一个浓缩版了,它是承载着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这么一个功能,它又是南宋的,又是杭州的,又是传统的。所以像这种比较稀缺性的景点,城市游的景点,我觉得作为旅游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假设我们设想一下不开发的话,仅仅是居住功能,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杭州其他的,过去那么多的武林坊巷和历史街区,一个一个自然消融一样被岁月所淘汰。

主持人郑煜:刚才朱老师担心的是因为游客都来了,开发的商业性就变得浓厚了。在商业性当中,如何去保持它的商业开发,又能够留住这种传统文化,包括杭州的这个记忆,能够把它发挥出来?在这样的状态下面,势必会形成一种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如何去化解,是不是只有我们杭州这个城市才有呢,其实在全国各地很多旅游城市都有,他们是怎么去协调和解决的,我们先进小灵通来看看。

小灵通:保护文化古城镇、保护古老的城市记忆,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1975年关于历史性古城镇保护的《布鲁日决议》明确提出,在修复和翻新这些城镇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对此,国内外都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在美国旧金山,当地渔人码头区域内存有一批建于十八、十九世纪的老建筑。经过内部改造后,这里的每一栋建筑均被有效利用形成了一幅美国式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典型的小弄堂,上海的“田子坊”名气很大。这里不仅居住着普通的里弄人家,还有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外从事文化艺术经营,“镶嵌”在一堆艺术品小店之中的小菜场,不仅有建筑,更有生活。当然,古城区保护也有许多教训。与南宋古都一样,丽江古城同样800多年历史。1997年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2008年,这里曾被联合国检查组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近几年,当地出台了挽救措施,政府规定:原住居民在古城内居住的,每人每月可领取15元生活补贴。教训之后,当地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应尽量的争取一些原住民在古城居住。毕竟,留住人才能留住魂。好的,主持人,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郑煜:我们看到小灵通提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丽江,我相信在座的,可能绝大部分人都去过丽江,其实丽江就是出现了朱老师担心的那个样子,因为商业的过度开发以后,(导致)原住民的流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不知道,尤其是旅游部门,陈主任你们是怎么想的?

陈婷(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这个需要我们接下来,政府可能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化解这个矛盾,比如说通过补助,还有通过我们业态,因为业态的引导可能政府可以控制的,因为招商这一块是可以控的。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靠政府调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觉得关键是什么,要经济杠杆来调控。怎么调控呢?我觉得一个是从宣传上,要强调原住民这个意识。第二个文化要再浓厚化。第三个里面的设施也要高端化。

主持人郑煜:来听一下曹大姐,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你的子女才不会离开这个地方?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作为我们自己大户,我经常向他们灌输这种思想,我们是杭州人就要做杭州的人,世世代代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千万不要因为(追求)现代化(离开这里)。还有一个我觉得要提高生活质量,要把我们自己的老房子,看看外面是个老房子,但是里面的生活设施加大提高,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我想如果做到这两点,自己的子女也不会离开,尤其现在二十三坊改造以后,我们原来小区里有楼房、有平房,楼房里的这批人都希望住到平房里去,因为条件改善过了。

林渭龙(上城区太庙社区书记):下一步可能还要进行一个资源的整合,或者是让一部分居民腾出去进行整合,比方说原来一个墙门里面,住的是10户人家,每户人家只有十几个平方的,它不存在民宿的条件,可不可能整合一下以后留五户原住民,大家整合以后的房间大了嘛,房间多了嘛,那可以整合出来一部分房间,可以作为民宿使用。

仲向平(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教授):现在公家的或者企业的民宿已经不少了,真正深入到城市游的,体验游里边的居民家现在还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高中低三档都会出来的,这块基地适宜于做一些民宿。这个场所的精神很受背包客的欢迎,这两个最主要的基础条件,或者说载体具备了。至于经济上的调整、房间的调整,居民的腾笼换鸟、进进出出,它会是有个慢慢渐进的过程的,在这里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差异化。

唐敏(上城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刚刚几位老师都提到了,一定要有差异化。第一个我们差异化,地理位置现在有差异化了,文化跟周边的地方又有差异化了,差异化才能造成,背包客或者民宿的生存的一个来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我原住民经营也好,外面的品牌连锁酒店也好,我想主要是我们做这个事情,原住民允许有一部分的品牌的,到这儿来做这个事情。

主持人郑煜:我问一下曹大姐,刚才唐主任说了允许一部分,也要征求你们的意见,你们允许吗,你们希望吗?

曹家娴(二十三坊老居民):我们想想看有种(住在)民宅(里的人),年纪大了,有这个愿望但是他不能够做到,这个时候他还是希望外面有人来帮他做。

陈婷(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还有一点就是民宿。其实我们对二十三坊我们有一个规划,它是一坊一故事,坊坊有特色,并不是说整个民宿,在二十三坊里面遍地开花。包括我们在二十三坊里面,已经有两个美院的老师进来做工作室了,所以我们在每个坊巷,每个区块的规划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个坊都会有它的特色。

主持人郑煜:但是在这个过程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是通过怎么样的一种开发和保护,我们首先要尊重原住民的一个权利,他们的一种习俗和他们的一种期许,这样两者才能够相得益彰相互融合,我们的二十三坊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好的,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

 

再说几句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原住民在引导跟保持传承当中,得到好处,得到利益,这是一个关键点。怎么得到好处呢,我觉得要提高这里面的生活档次。

陈婷(上城区风景旅游局品牌办主任):如果说不进行旅游开发,不进行商业的一些东西的进来的话,这个街区也会慢慢的被历史遗忘,被历史淹没的,所以我们的旅游开发,和这个其实是不矛盾的。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沈达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