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课间15分钟”的改革中,多出的5分钟并非凭空增加,而是通过科学调整作息安排,从原有时间中“盘活”而来。
通过优化课程与午餐时间,对作息时间进行精细化重构。
从原有的午休时间中“抽出”10分钟,用于延长课间休息时间。
部分学校将原本较长的大课间活动拆分为更小的时段,匀出时间补充到小课间。
探访杭州校园,记录这15分钟的真实状态:是走廊里的奔跑,还是教室里的静坐?是跳绳翻飞的欢笑,还是无声的等待?当政策落地,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多远的距离?

多了5分钟,上厕所再也不用匆匆忙忙地跑了。教室在高层,以前都没时间下楼玩耍,平时大课间才能玩的活动,现在也可以玩起来了。

课间大家都想去户外活动一下,靠近教室的有限活动场地,如羽毛球场地等,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课间15分钟能够让孩子们有更充足的时间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舒缓身心等问题。

课间有时候想找孩子订正作业,但他们可能为了珍惜“课间15分钟”下课就跑了,把一些需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忽视掉了。

短暂的休息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缓解学习压力,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课间15分钟久了之后孩子会不会消退孩子学习积极性?有无安全隐患?希望在课间,有老师可以一直在旁边维持秩序,提醒同学们不要追跑打闹。

课间15分钟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课间活动,学校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短暂的课间休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将学生从较长的自由活动状态迅速引导回课堂教学状态是一个挑战,我们也会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情绪状态以及回到课堂后的专注程度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在教育这把尺子上,15分钟不再只是时间刻度。随着各个学校深化推进“课间15分钟”落地,他们也在用实践诠释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成长的可能。
哈尔滨

哈尔滨市以“室内外联动”破解城区学校场地瓶颈,各校在室内打造走廊投篮角、连廊探索区等复合空间,室外划分传统与特色活动区,通过分时分层管理及“地面+墙面”立体开发策略,构建多维活动体系,突破空间限制激活课间活力。

上海

上海黄浦区董家渡路第二小学把原本每次10分钟的课间休息,拉长至每次15分钟,这样一来,搭配30分钟的课间大活动及每天一节体育课,全校学生每日在校体育活动时间将超过120分钟。学校将操场、智能运动室、屋顶阳光乒乓球场、图书馆在课间悉数向学生开放,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每到一处活动区域,学生还可以完成“打卡积分”,学校用评价导向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活动起来。

深圳

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小学积极响应“每天校园体育锻炼2小时”的政策号召,以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探索并实施了15分钟大课间活动,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找到快乐。学校还巧妙利用建筑物的天面、走廊、台阶和墙体等空间,结合如AI魔镜等智能体育设备,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转变为“微型体育馆”。

北京

朝阳区实验小学巧妙利用校园内的每一处空间,包括空地、空房、过道、楼顶及地下空间,将其转化为师生共享的运动场地。学校陆续完成了多个创新项目的建设,如楼顶足球场、连接各建筑的楼间连廊、室内运动区域和体操房等多样化的活动场所。通过深入挖掘校园潜在空间,学校共增加了总计3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这一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选择,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运动需求。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校园的空间利用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