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博‘让城市乡村牵手’”是这活动的主题。 
杭网义工特地筹资买了电子琴、小号和鼓,这些崭新的乐器引来孩子们的围观。 
手工课上,孩子们一针一线认真地缝制环保袋。 
操场上正在进行打击乐课程。 杭州网讯 时间:27日早上8:00 地点:嵊州市王院乡中心学校 人物:杭州网义工 三个小时的山路,我和杭州网义工一行在中午之前到达了目的地,嵊州市王院乡中心学校。孩子们早早地守在学校门口迎接我们了。 这次的义工行动是“世博,让城市与乡村牵手”——杭州网义工送第二课堂下乡的第三站。 第二课堂: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记者从义工活动负责人那里了解到,这次义工送爱心的活动主题就是送第二课堂下乡,主要有四个课堂,音乐课堂、摄影课堂、美术课堂、手工课堂。 下午1:00,上课铃声响起,第二课堂正式开始上课了。四个课堂的授课老师分别由杭州网义工担任。 在美术课堂上,来自杭州网的义工小王老师首先给王院乡中心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们分发了新的颜料笔和画纸。 “大家首先画一下你心目中的电视机是什么样的呢。”听到老师的布置,孩子们开始了认真的作画。 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年级的孩子们画出了各自心目中的电视机,有普通的、有高科技的。 一年级的小龙画了一幅多边形的电视机,他告诉记者,家里是今年才买了电视,“我去亲戚家见过那些很大的、很好看的电视机,还能玩游戏的呢。”小龙说,自己也希望家里以后能有台很大电视机,既可以玩游戏也可以看很多电视。 在手工课堂上,二年级的孩子们跟随着义工老师做起了环保袋。虽然大山里的孩子还并不能完全明白环保袋的概念,但是这些经过自己的双手、用布裁剪出来的袋子还是让孩子兴奋不已。 学校的计算机教室里,上的是摄影课程。从如何拍摄到美图赏析,五年级的孩子们认真的听着义工老师讲课。摄影课堂上完理论课后,孩子们纷纷借着义工叔叔阿姨的数码相机,在操场上拍了起来。 拿着第一次使用的数码相机,孩子们这边一堆、那边一团的互相摆起了pose。 教室里,孩子们在认真的听课,操场上,音乐课堂也正在进行中。 这次送第二课堂下乡,杭网义工协会特地筹资买了电子琴、鼓乐器,义工老师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们组成了临时的乐队,有的拿着塑料杯,有的拿着矿泉水瓶,在老师的带动下,一支临时的乐队就这样成立了。 孩子们告诉记者,这样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太好玩了。”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王院乡小学的操场,下完雨后到处都是积水。 
据了解,全校有留守儿童62人(其中双亲外出的39人,有单亲家庭儿童10人),学生除了基础教学以外很难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 
义工们带来的音乐课、手工课、美术课和摄影课,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内容。 
新颖的教学形式,很吸引人。 80后老师:其实很满足 记者从学校丁校长那里了解到,目前学校总共有15名老师,大多数老师都是80后的年轻一代。 趁着孩子们上课的间隙,杭州网记者和学校的几位老师聊了起来。 沈丽芳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86年出生的她在学校里已经工作了三个年头。 杭州网记者:刚进来的时候是自己选择的吗? 沈老师:不是,是学校分配进来的。我是上虞师范学校毕业的,毕业后就会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学校任职。 杭州网记者:三年中,你看到的学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沈老师:变化很多很多,学校慢慢的变的好起来了。教室啊教学楼啊,都在不断的变好。 杭州网记者:目前你觉得急需要改进的是哪些方面? 沈老师:最让我担心的就是有些孩子家住的很远,有些村到王院乡每天只有两班车,孩子每天要赶很早的车来学校。晚上有时候我想给他们补补课,但是又怕他们赶不上回家的末班车,所以这中间会耽误一些。也是让我觉得难以克服的问题。 杭州网记者:对于义工的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沈老师:真的很感谢杭州网的义工,我们学校也是在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下不断的变好。还有第二课堂,我觉得给我们老师的感触也非常大。孩子们就应该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有现在这样的环境,我已经觉得满足了。 
摄影课更是孩子们从未上过的课程,第一次端起单反相机,孩子们那股兴奋劲真是难以形容。 
在义工们的指导下,孩子们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一草一木。 
透过镜头,这些平日里常见的野花如今也变得不寻常了。 
操场上这一堆那一堆。 
拿到相机的立即充满成就感。 
都是小小摄影师。 每天起早赶车的钱春燕:希望车子多一点 杭州网记者在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中了解到,学校113个孩子,大多数孩子都选择走读。其中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非常远,一般的村子到乡里的班车一天就两趟。 今天早上,孩子们进行了最后一场期末考试,考完试,孩子们就回家了。听说下午有杭州网义工的叔叔阿姨要来,这些回家了的孩子又转了好几趟车赶到了学校。 美术课开始后不久,一个小女孩气喘吁吁的跑进了教室。 她叫钱春燕,是王院乡中心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家住在董湾村,她告诉记者,家里离学校远,平时来学校都要赶清晨最早的一班车。 “早上五点的车,要四点多就起床。”由于今天中午没赶上车,所以小钱燕转了好几趟车才赶回学校。 “我希望来学校的车子多一点,这样早上就能起晚一点了。”课堂结束的时候,小钱燕偷偷地告诉记者。 
美术课上孩子们一个个都很积极。 
手工课上,一名孩子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地竖起V字手式。 
义工老师带来的新游戏。 
正在做游戏的孩子们。 背景导读:嵊州市王院乡中心学校 王院乡中心学校位于嵊州市西北部山区,东接崇仁,南连石璜,西通诸暨,北靠谷来,距城关21公里。 2009年,全乡面积31.89平方千米,人口0.59万人。辖4个行政村:王院村、石山屏村、丰田岭村、培坑村。 本乡现有小学1所(中学已于2001年撤并到崇仁),学校占地面积5504平方米,建筑面积2366平方米,15位在职公办教师(其中督学1人,小学13人,幼儿园1人),现有6个年级6个教学班,学生113人,住宿学生32人,经统计,全校有留守儿童62人(其中双亲外出的39人,有单亲家庭儿童10人),学生除了基础教学以外很难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 
活动最后,打击乐课程上的孩子们为大家表演刚刚排练的打击乐。 
水桶、茶杯、空的矿泉水瓶都成了乐器。 
高兴的孩子们把桶底都敲漏了。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