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学校明确提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点是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新一轮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全校各院系、各专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关于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教学方法改革,到底改什么?怎么改?义不在题中。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 抓教学方法改革,其实质就是抓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固然离不开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引导、学生的拥护、相关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但其真正的实施主体还是教师。只有每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真正从自身做起,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大胆的改革意识投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只有教师肯下功夫、真下功夫,才能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真正推手,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既是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更是难点。面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性、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迫切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性,每位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形成一种共识——教学方法改革,再难都要改。 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责任感。责任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其核心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首届国家教学名师蔡惟铮教授总是说——家长省吃俭用,把钱交给学校,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这就是一名教师责任感的最真实、最朴素的体现。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当面对科研与教学的投入分配时,才可能有更多教师甘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向于成效显现滞后的教学上;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当面对省时省力的“照本宣科”和需要大量投入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时,才可能有更多教师甘愿付出比灌输式教学方法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好每一堂课。 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改革意识。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不只是单纯的方法改革,它受制于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制约。唯有改变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学方法改革,每位教师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推动改革,仅停留在一般的认识上显然不够。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关键要摒弃视学生为“容器”的传统教学思想。一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注入,认为不讲学生就学不到知识、不讲不放心的观念;二要彻底告别“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习惯”,这种“习惯”势力虽已积习难返,但必须坚决摒弃。 改革要求教师真下功夫。责任感也好,改革意识也罢,终究还是要付诸于实际行动才能切实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面对教学方法改革这场攻坚战,教师务必要肯下功夫、真下功夫。国家教学名师唐朔飞教授在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时,建立了全方位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学习指导、习题精选、互动论坛等。全国模范教师何钟怡教授为讲好理论性极强的《实验的理论基础》课,可以把一个小小公式背后的故事乃至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娓娓道来。要真正放弃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放弃省时省力的“照本宣科”式教授,需要教师对课程重新进行研究、筹划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等,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搞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很艰难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场攻坚战。搞教学方法改革,只有抓住本质,从教师入手,全校一盘棋,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有定规,教无定法;功在课上,力在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