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答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便是传承 一段持续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浙大教授含泪追忆小学老师:谨记教导,教书育人,这是我最好的感恩方式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对教育事业的勤恳和对学生慈母般的爱 孙道珍与其学生合影。摄于1990年教师节 我们难忘师恩 2011年2月12日,天色暗沉,寒风刺骨,孙道珍老师最终没有度过78岁的冬天。她的追悼会上,挤满了前来祭奠的学生,她遗像上的微笑仍保留着一种亲切和感召力,就与她站在讲台上时的神情一样。这些学生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的都有,跨越了整整半个世纪。一个看上去十五六岁的小孩眼睛里噙着泪花,另一个头发斑白的中年人满脸愁绪。 她的学生中有一位是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他为他的小学老师送上了一对挽联:辛勤耕耘数十载,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骤尔仙逝驾鹤去,音容宛在师恩永难忘。 朱法贞是孙道珍老师最珍爱的学生之一,朱法贞今年56岁,从他7岁开始读书起,这一对师生情就持续了近50年。 “一日为师,终身为母,她更像我的母亲。”朱法贞回忆道,“当然,她是我的启蒙老师,现在我自己也做老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教学,有她潜移默化的作用。” 她爱学生是出了名的 孙道珍20岁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近郊一个小镇上的七堡小学任教,作为一个城里姑娘,家境也还不错,到一个镇上去教学,多少有点“下嫁”的意思,不过孙老师倒没有什么怨言。后来她结婚了,丈夫也是一名教师,为了更多地照顾学生,两人不得不分居各自住在学校宿舍。宿舍很简陋,只有六七个平方米,一张床一张书桌便是她的全部家当。她太“宠”着学生了,她的宿舍学生可以随便进出,任何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她都欢迎。 她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一位小镇语文老师,朱法贞说,她朴素至极,经常穿个白衬衫蓝裤子,一直都是清汤挂面的短发,不过那时候老师是镇上最受尊敬的职业,整个镇子的人都认识她。 孙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是事无巨细地关心。那时候教师的工资不高,每个月就二三十块钱,刚够温饱,她的丈夫英年早逝,她独自一人带大了三个孩子,其实她是把所有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的,一些学生家庭贫困,她就自己出钱给他们买文具,从未区别对待。 朱法贞想起他小时候的一次肚子疼,是孙老师把他背回去的。学校到家的路有二三里地,孙老师1米50多的个子,虽然那时候我也就三年级,身高1米2,但对于一个女老师来说要背着走那么远,还是非常吃力的,走一阵歇一下,却始终没把我放下来。还有一次,我记得孙老师帮我们一个学生剪指甲,小镇上卫生条件不好,孙老师常常扮演母亲的角色,直到她过世前几年,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还是把我当小孩子,一打就是半个小时,反复叮嘱要注意身体好好工作,甚至还关心我的孩子读书的情况。 “孙老师对于自己学生取得的成就比谁都要高兴,她珍藏着我送给她的一些论文著作,也珍藏着我每年给她寄去的节日贺卡。”朱法贞提到,有一次孙老师叫我去给她的学生们做讲座,交流生活学习的感悟,谈人生理想,她拿出她一直珍藏的这些东西给学生看,我当时挺震惊的,非常感动,她除了想激励学生要努力学习,也是告诉学生要懂得感恩,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一种表达,却也是最温暖人心的。 最大的感恩是教育精神的传承 朱法贞还珍藏着两张发黄的旧照,摄于1990年教师节。这两张相片是那年9月1日和孙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在西湖边聚会时拍摄的。那一年孙老师55岁,她的学生则刚刚而立。照片上,孙老师仍旧是一件白衬衣,短发,娇小的身影在朝气蓬发的学生中显得瘦弱,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她是这张照片的主角。朱法贞有些感慨,时间流逝,有些人和日子始终不会被遗忘。孙老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培德、养性,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要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不仅教人做学问,也要教人做人的道理。孙老师实在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或者是感动天地的故事,她只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教学,甘于清贫,这是她对我最大的教育。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朱法贞说,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但要像孙老师一样做一个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不易。我谨记她对我的教导,教书育人,这是我对她最大的感恩。 |